大規模的集中式污水處理廠是工業文明的代表,包括長距離的輸送,福特式集中處理的方式。我們以前津津樂道世界上最大的污水處理廠,日處理規模達400萬噸,地下90米深的隧道,50多米二沉池就有四五十個,達到了工業文明的極致。新加坡NewWater也是高技術高投入高標準的代表。
人類必須從工業文明轉向生態文明,核心是城市的轉變。我們現在城市發展模式,特別是基礎設施,過度熱衷建造大、高、集中的市政設施,集中設施的機械化處理,線性生產、浪費的排放,部門、設施間的相互分隔。北京建設部門在高碑店建了一個大型污水處理廠,環衛部門又在旁邊建設了一個糞污處理廠,這就是典型的部門條塊分割造成的治理設施分隔。
污水處理行業發展到這樣的階段,是否應該考慮發展模式的轉變?能否賦予行業新的發展內涵?
從行業本身而言,雖然我們是治理污染的行業,但本身在綠色循環低碳的理念上,一直以來的推進很有限。我們認為未來的污水處理,應該是低碳、資源回收的污水處理系統。污水處理今后應該賦有更多的職能,更輕的污染,更美的景觀,更少的占地,更低的投資,更高的生態價值,是低碳、資源回收、零排放、生態的污水處理系統。
對此,去年以來,我們組織行業內外的專家,針對中國的實際發展需求,提出污水處理中國概念廠,要實現4個追求:水質可持續,能源回收,資源循環,環境友好。
行業內也早有真知灼見。原建設部部長仇保興就曾指出,污水處理廠要超越福特式大規模、集中式處理的舊框框,這是一個工業時代的觀點,不是生態文明時代的觀點。更早的一個業界前輩也認為:應用新技術必然要分散,由集中到集中與分散相結合是科學發展的必然趨勢。荷蘭、美國等發達國家也開始污染治理新模式、新系統的探索,涉及多學科、多行業、多種技術的參與。
目前的污水處理設施即使達到綜合排放一級A標準,在生態上都是負效應的。我們要把負資產變成生態的正資產,要實現生態友好、環境友好、社區友好。
其中,城市內的污水處理廠可強調工農的互補,體現文化的元素、科普的元素以及公共服務的元素;城郊污水處理廠強調生態性、參與性、經濟性,與現代農業和現代種植相結合,與市民的活動、運動相結合,溫室以及濕地相結合,建設城市生態綜合體。整個污水處理廠是無邊界的,各種元素資源得到利用,跟生態融為一體。
根據發言整理,有刪節,未經本人審核
作者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副院長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