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國家進一步深化投融資體制改革,作為改革的重要內容,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也就是PPP模式開始在公共基礎設施領域廣泛推開,實現了政府、企業和百姓多方的共贏。
最近,在安徽池州老城中心,地下排水管網正在施工。從今年開始,這樣的排水管網從投資、建設到維護,都是由一家外來的水務公司負責的。而在過去,市政管網的維護由于成本高、收益小,很少有企業愿意接手。而政府來做,同樣面臨著難題。
如何打破僵局?去年底開始,一種新的融資模式PPP開始廣泛推行,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的方式,把市政等公共服務項目打包推向市場。通過公開招標,池州市政府與深圳水務集團共同組建了池州排水公司,以政府特許社會資本經營的方式,把主城區750公里排水管網和收益較高的污水處理廠,一起“打包”交給這家新公司經營26年。
根據合同,未來20多年,項目可以獲得13億元的工程投入。而思路一變,財政也不再捉襟見肘,地方政府在轉讓固定資產的特許經營權后,拿到了7億多元現金,可以再投到其它民生項目中。
項目是交給企業了,但當地政府部門半年多來最大的感受,不是松了一口氣,反而是壓力更大了。
為了有效監督企業運營,政府制定了嚴格的考核管理辦法。一個井蓋丟了,企業必須在6個小時之內換好,如果老百姓投訴監督的次數多了,也會和考核掛鉤。政府每個季度都對項目進行綜合考核,再按考核結果來付費。
截至目前,財政部共推出30個PPP示范項目,投資約1800億元;國家發改委推出1043個PPP項目,總投資需要1.97萬億元,覆蓋25個省區市。而這些項目的陸續開工和投產,將整體推進財稅、金融、投融資體制改革,解決好重大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市政項目、實體產業部分資金循環不暢問題。今后,我國還要在能源、交通運輸、水利、環境保護等領域,廣泛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吸引各類資本參與,為百姓提供優質高效的公共服務。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