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動實時公開與綠色選擇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主任 馬軍
我今天圍繞環境信息公開在這些年所取得的一些進展,特別是新型的公眾參與方式與大家進行探討。
20年前,我開始從事環境教育工作。從環評法引導公眾參與環境決策、建言獻策,到一些草根環保組織和地方的環境維權,公眾參與進展很快,環保組織發展迅速。現在面臨的形勢,使公眾不但作為個體,有節水節能、綠色出行的責任,同時有監督的責任,有作為公民參與到管理決策的責任,需要更深入、有序地參與。
第一,政府環境信息公開取得了重要進展
深度、有序的公眾參與,需要環境信息的公開。為促進公開,我們2006年做了一個地圖,將環保部門發布的數據搜集和匯總在一起,讓公眾更方便獲取,并用量化的形式,對各地環境信息公開進行跟蹤和評價。PITI指數(污染源監管信息公開指數)已從2008年的31.06上升到2012年的42.73。
我們2014新版的PITI指數標準,邀請了環保部門和有關專家參與研討,已趨向與國際接軌。新指數包括4個大項和9個項,主要是污染源信息的量化評價,涵蓋全國113個重點城市,今年擴大到120個城市。浙江省寧波市連續5年排在第一位。
我們發現環境信息的發布,已經更趨向于系統。各省環保廳都有季報的發布,并有超過六成能夠有效、連續報告。多數城市也以專欄的形式發布這樣的季報,公眾能夠比較方便獲取。浙江省環保廳的季報,不但非常連續、系統發布,而且檢測項目相當完整,包括了濃度值,達標與否,一目了然。
第二,環境知情引導公眾有序參與
政府的數據已經相當公開,但信息公開并不能保證環境得到有效的治理,必須要激發人的能動性。
為協助公眾運用好這些信息,我們聯合27家組織發起綠色選擇行動。現在,已經有46家環保組織共同參與綠色選擇聯盟,倡導大家承諾不要將污染企業作為它的供應商,用這種模式撬動污染企業改進環境表現。而撬動杠桿就是環境信息公開,只要集合公眾、媒體、政府、NGO不同方面有限的力量,就可形成一個巨大的推動力,使得品牌企業首先發生轉變。
我們還開發了新指數CITI,對綠色供應鏈進行量化評價。目前已對中外140多個品牌進行了評價和排名。在此過程中,很多企業愿把他們的一些數據信息公開出來,推進了企業的信息公開。但與此同時,依然還有很多企業不愿意去面對公眾的推動。所以,環境污染的形勢依然嚴峻。
第三,信息公開激發治污動力
2011年以來,霧霾嚴重,其背后與能源結構、產業結構密切相關。中國消耗著世界一半的煤炭,如果不能改變現在的發展模式,我們自身無法承受,并且,就是全球也無法承受。
解決大氣污染問題有一個路線圖,就是讓公眾能了解環境質量的信息。過去的3年時間,環保部門在空氣質量信息公開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今年已有190個城市發布PM2.5的6項檢測值。公眾表達了自己的聲音,政府聽取后出臺了“大氣十條”,這是非常強有力的措施。但如果沒有后續措施跟進,恐怕執行有難度,這就需要社會的廣泛參與,而信息公開就是一種手段。
在PITI的評價中,企業環境信息公開得分最低。為了推動企業信息公開,去年3月,26家環保機構發出倡議,希望企業日常監管的信息和企業污染物排放數據公開,特別希望能夠實時發布污染源在線檢測的數據。去年7月31日,環境保護部出臺企業自行檢測及信息公開辦法。從去年10月份以后,陸續有一些省區市開始發布,如山東和浙江的平臺信息發布就非常完整。
推動實時公開有戰略性的意義,有助于克服執法不嚴的情況,對建立區域污染源的清單,推動區域的聯防聯控也大有好處。
第四,政府與公眾要實現良性互動
為協助公眾獲取環境信息,我們還開發了污染地圖的手機APP,并得到阿里巴巴集團阿里云服務支持,促進了政府和企業、公眾良性的互動。
通過政府信息的公開,公眾通過手機對企業環境信息了解就非常便捷,并可在微博、微信上分享。截至目前,有上百家的重點污染源對其超標情況作出了回應。各地環保部門建立的微博體系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在線檢測通過微博分享和環保部門微博工作體系形成了一種非常良性的對接。
近年來,中國社會取得最顯著的進步之一,就是政府信息公開的不斷擴大。環境信息公開走在了社會的前列,而實時公開第一次使中國走到了世界的前面,讓不少國際人士非常吃驚。同時,公眾的環境意識不斷地提升,包括公眾參與不斷邁向深化并寫入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這充分體現了整個社會包括政府高層,都認識到其重要性,形成了一種高度的社會共識。這共識就是讓企業、政府和公眾在這個平臺上良性互動,共同參與環保。哪怕面臨艱難的環境形勢,只要大家共同參與和努力,最終是能夠更快克服困難的。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