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27日,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宋永會在2014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表示,《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即“水十條”)或于近期對外公布,籌劃多年的“水十條”終于即將揭開面紗。除了“水十條”政策加速推進之外,國家發改委起草的作為國內環保產業新商業模式探索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導意見》已于2014年12月27日出臺。在政策利好及上市東風之際,高能環境憑借寧東煤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項目成功涉入市政污水處理領域大型綜合性工程領域,開創了公司在水環境保護修復治理領域的新紀元。
“水十條”頒布在即,水污染處理市場空間廣闊
當下時分,我國水污染形勢嚴峻,雖然經過近幾年的治理,目前國內的水環境局部有所改善,但總體仍繼續在惡化,而城市節奏的不斷加快造成了市政污水排放剛性需求的不斷增加,污水處理有望成為大氣治理之后的重點領域,有分析者認為,“水十條”的出臺或將給污水處理行業帶來巨大的變化和發展機會。
水污染治理迫在眉睫
據監察部統計分析,近幾年來我國每年大小水污染事故均在1700起以上。盡管多年來水污染治理從未松懈,但我國總體水污染尤其是地下水污染問題目前還沒有得到有效控制。環保部發布的《2013中國環境狀況公報》顯示,2013年,我國長江、黃河、珠江、松花江、淮河、海河等十大水系的國控斷面中,Ⅳ-Ⅴ類和劣Ⅴ類水質的斷面比例分別為19.3%和9.0%。
在4778個地下水監測點位中,較差和極差水質的監測點占59.6%。以污染最嚴重的海河流域為例,其主要支流泃河、潮白新河、北運河、大石河等全部都是劣V類水質,占比達到39.1%。
去年,騰格里沙漠化工業園區工企業污水直排一事引發熱議,習近平總書記等中央領導同志對此作出重要批示。2014年12月,國務院專門成立督察組,敦促騰格里工業園區進行大規模整改。國務院還由此開展全國范圍內的環境整治工作。
此次污染發生在偏遠地區的沙漠中,實際造成的破壞與損失,定然不是歷次污染事件中最大的。但是國家主席就污染問題進行批示,這在以往非常罕見。在“水十條”臨近出臺之際,習主席對工業廢水污染問題進行批示,正是向外界明確傳遞本屆政府對于水污染治理的決心。
“水十條”出爐漸行漸近
2014年1月9日舉行的2014年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官方最先公開提到了“水十條”,歷時近一年,在2014年12月27~28日舉行的2014中國環保上市公司峰會上,環境保護部副部長吳曉青表示,“水十條”已經基本編制完成。
數據顯示,2014年,國家安排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中央預算內投資是55億元,一共支持了339個污水處理廠和垃圾處理場及部分水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建設。
據了解,在保護優質水源方面,環保部等已經出臺具體規劃。環保部、國家發改委、財政部2014年年底聯合印發《水質較好湖泊生態環境保護總體規劃(2013~2020年)》,提出將對國內365個水質較好湖泊進行保護。而對于污水處理,其中包括工業廢水污染、農業面源污染、生活污水污染等污染防治內容。“水十條”無疑將成環保產業2015年年初的重頭戲。
第三方環境治理助力“水十條”
有分析人士表示,盡管2萬億元市場“蛋糕”誘人,但如果單靠政府財政投資,缺乏市場內生動力,其治理效果或很難達到預期。
工業污水治理遭遇瓶頸期
環保部發布的2012年度全國環境統計公報顯示,工業廢水排放量達到221.6億噸,占廢水排放總量的32.3%,但污水處理的效果不佳,治理設施處于半停半開或長期閑置狀態的排污企業不在少數,很多工業企業的污水處理不能達標,甚至有部分地區出現了直接將污水排入地下水源的極端做法。
主要有三種情況造成了以上局面:一是環保改造要產生不菲成本,企業沒有自覺控污的動力和意識;二是監管不到位,部分環保法律法規跟不上產業發展的速度;三是機制不合理,我國目前依然沿用“誰污染,誰治理”的初級治污模式,這已和目前污水處理行業的發展規模和水平不相適應。
第三方環境治理紓解難題
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秘書長駱建華認為,在國際上,工業減排普遍采用第三方治理模式,即排污企業以合同的形式通過付費將產生的污染交由專業化環保公司治理。駱建華介紹,第三方治理模式下,排污企業治污責任通過合同方式向環境服務公司轉移和集中,環保部門的監管對象大為減少,相應的執法成本也將大幅降低;排污企業治理設施轉由環境服務公司進行運營,可以降低治污成本,提高治污效率;環境公司由過去單純的設備制造、工程建設,拓展到投資運營服務,可以推動環保產業的快速發展,專業化的污水處理企業應運而生,大量投資機會將不斷產生。第三方環境治理模式優越,將有望成為工業企業環保主流模式。
環保公司更專業,效率肯定更高,而且一個環保公司可以運行上百個第三方治污項目,成本將大大減少。這種先進的治理方式,在我國已經起步。環境商會介紹,一些大型工業企業和工業園區正嘗試采用此種模式,以降低污染治理成本,譬如北京高能時代環境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總包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項目,實施設計、采購、施工EPC工程。
除了“水十條”政策加速推進之外,國家發改委起草的作為國內環保產業新商業模式探索的《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已于2014年12月27日重磅出臺。
《意見》強調創新企業第三方治理機制:明確相關方責任、規范合作關系、培育企業污染治理新模式、探索實施限期第三方治理。要求在工業園區等工業集聚區,引入環境服務公司,對園區企業污染進行集中式、專業化治理,開展環境診斷、生態設計、清潔生產審核和技術改造等。
此外,為解決融資難題,目前國家發改委和財政部已經形成共識,將設立500億國家環保基金,可優先貸款給實施第三方治理的排污企業或環保企業,并采取無息或低息貸款及延長貸款期限等方式支持環保企業。
順勢騰飛,高能環境步入水處理后發趕超路
伴隨著2014年12月29日成功上市,高能環境在沉潛環保領域20多年后,借上市的東風,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
業內人士指出,社會資本欲以第三方環境管理模式參與政府“治水”項目,重要門檻是自身須具備技術和資本雙重優勢。目前已在污染治理領域耕耘多年,具備資金和平臺雙重優勢的上市公司,無疑將率先受益。
高能環境的成功上市,此舉將成為該公司“百年企業”發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更將成為其實現“致力于成為全球領先的環境系統服務提供商”愿景的嶄新起點。
夢想,至此,全新啟航
2014年3月13日,高能環境中標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項目。5月20日與寧夏寧東水處理有限責任公司簽訂了項目總包合同。11月27日,經過項目部全體施工人員的百天日夜奮戰,辛苦拼搏,寧東污水處理廠項目廠區全部構筑物完成封頂。實現了“零傷亡”事故的工程安全管理目標,無重大工程質量問題的質量控制目標。贏得了業主方和監理方的一致好評,成為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園區內的安全文明施工標準化工地的樣板工程。
寧東能源化工基地煤化工園區污水處理廠項目是高能環境第一個設計、采購、施工的EPC工程,也是該公司涉足市政污水處理領域的第一個大型的綜合性工程,填補了公司在工業和市政水務綜合治理業務領域的空白,開創了高能環境在水環境保護修復治理領域的新紀元。
伴隨著“水十條”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導意見》的到來,高能環境借助上市東風,順勢騰飛,已步入水處理后發趕超路。
本文來自《中國經營報期》2097期 [IT]版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