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水共治”,治污先行,治理“三河”(黑河、臭河、垃圾河)首當其沖。湖州市委、市政府把清“三河”作為推進“五水共治”的重要抓手,取得顯著成效。
截至8月底,湖州市市級“河長”河道53個監測斷面中,Ⅰ類~Ⅲ類水質斷面比例達92.5%,較去年同期上升17個百分點。全市市控以上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Ⅴ類標準以上,提前實現“確保消滅市控劣Ⅴ類水質斷面、力爭消滅市控Ⅴ類水質斷面”的水質提升目標。
“一河一策”開處方,建成截污管網535公里
為摸清家底,湖州市組織縣區、鎮、村對全市范圍內的7373條共9380公里河道開展地毯式排查。在2014年排查并整治完成226條共245.2公里垃圾河、255條共254.7公里黑臭河的基礎上,2015年,湖州市繼續加大力度,排查出需整治提升的黑臭河76條共62.3公里。
對排查出的垃圾河、黑臭河,湖州市認真查找“病灶”,確保 “一河一策,做到該封堵的封堵、該關停的關停、該改造的改造。通過岸上截污、河道清淤輪疏、打通斷頭河、生態修復等措施,真正讓河水連起來、活起來、秀起來。
水體污染的根源在岸上,湖州市堅持水岸同步、標本兼治,治理與修復并舉,確保河道“潔化、凈化、美化”。針對“三河”中沉船等障礙物多、涉水違章建筑多、河岸垃圾成堆這三大突出問題,湖州市開展集中治理,共清理打撈沉船1.8萬只,拆除違章建筑21.6萬平方米,清理非法漁具2230套,清理垃圾、水草50.7萬噸。
2014年以來,湖州市共建成截污管網535公里,完成352個村的生活污水治理,受益農戶達16萬家。關停拆除生豬養殖場6344家,整治377家,生豬存欄量由2012年的125萬頭下降到55萬頭。整治疏浚河道1135.8公里,清淤365.7萬立方米,打通斷頭河149條。
同時,湖州市積極探索治理成本低、效果好的水環境治理技術,綜合運用生態浮島、人工濕地開展水體內部修復。推廣生態護岸,保持河道的自然風貌。2014年以來,全市共綠化河道582.73公里。
用無人機抽查河道保潔狀況,建立義務護河隊
為鞏固“三河”治理成效,湖州市相繼出臺一系列規范性文件,建立了一套責任清晰、資金保障、隊伍落實的管理機制,實現了“河長”、保潔和監管3個全覆蓋。
“河長”是河道治理的總指揮,湖州市建立了市、縣區、鎮、村4級“河長”管理網絡。湖州市對全市7373條河道進行了劃分,明確了各部門、各縣區的保潔區域,不斷深化市場化保潔、專業隊伍保潔、保潔納入美麗鄉村管理、環衛一體化保潔這4種模式,實現保潔全覆蓋。
同時,湖州市注重傳統手段和科技手段相結合。在每月不少于1次對河道保潔明察暗訪的同時,創新應用無人機航拍技術,每月飛行100公里抽查河道保潔狀況,快捷有效地監控河道現狀,實現大范圍、全覆蓋監管。
湖州市牢固樹立全民參與、全民共享理念,建立義務護河隊、環保志愿者隊伍等,組織“尋找不可游泳的河”、“吾水吾知”圖片巡回展等活動,帶動全社會參與“五水共治”,構建人人爭當民間“河長”的良好氛圍。
湖州市專門設計并推廣了“家庭護水公約”,將護水的要求納入鄉規民約,并同步制定獎懲措施,激勵群眾自覺清掃自家房前屋后的環境衛生,實現互督互促、共管共建。通過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平臺,加強與群眾互動,創建了“護水E站”、“五水共治”等微信公眾平臺,搭起與群眾溝通的橋梁。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