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清溪川全長11公里,自西向東流經首爾市,流域面積51平方公里。由于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排入河道、河床硬化、砌石護坡、裁彎取直以及水泥板封蓋、高架橋建設等原因長期黑臭。經過多年治理,現在,清溪川已經還清,并成為黑臭河流治理的典型案例。
現在我國多地正在推行黑臭水體治理。在這一過程中,業內人士也在積極向國外“取經”。作為公認的黑臭治理成功案例,韓國清溪川以其完整的規劃、施工、技術經驗,取得了顯著效果。
目前,江蘇中宜環科水體修復有限公司與韓國KC RIVERTECH株式會社成立合資公司,引進生態修復技術,并已在國內進行應用。公司總經理邵焜琨也曾多次赴清溪川進行調研。清溪川治理有哪些經驗可以借鑒?其中,水體凈化、修復等技術發揮了怎樣的作用?為此,本報記者日前專訪了邵焜琨。
規劃先行,綜合水體修復、水源補給多種技術
記者:清溪川治理是如何規劃的?在規劃過程中體現出哪些特點?
邵焜琨:清溪川治理首先是區分主題,分段規劃。當地充分考慮清溪川所屬區位的特點,根據各河段所處區域的經濟社會狀況和功能需求,結合自然形態,在不同的河段采取不同的規劃方式,做到主題不同,層次分明。
韓國KC RIVERTECH株式會社總經理李明勛曾表示,“我們現在生活的地球是從后代那里借來的。到現在為止我們只是為了工程意義上的治水和修復,一味開發和整頓河川,由于沒有認知到自然生態方面的重要性,失去了‘活著的河川’。”
因此,他們在清溪川上游最大限度恢復河流原貌,主題為“自然中的河流”;中游強調濱水空間的休閑性和文化特質,主題為“文化中的河流”;下游則積極保留自然河灘沙洲,取消設置邊坡護岸,以“生態中的河流”為主題。
記者:生態修復是水體保持潔凈清澈的重要一環,清溪川生態修復在截污清淤、景觀設計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邵焜琨:在水體修復方面,一是疏浚清淤,通過拆除河道上的高架橋、清除水泥封蓋、河床淤泥,還原了河道自然面貌。二是全面截污。兩岸鋪設截污管道,將污水送入處理廠統一處理,并截流初期雨水。三是保持水量。從漢江日均取水9.8萬噸注入河道,加上凈化處理的2.2萬噸城市地下水,總注水量達12萬噸,讓河流保持40厘米水深。
清溪川治理還運用多元化的景觀設計手段,滿足不同地段服務人群需求。一是水體設計多元化。除了自然化和人工化的溪流以外,清溪川復興改造工程中還運用了跌水、噴泉、涌泉、瀑布、壁泉等多種水體表現形式。二是地面綠化與立體綠化相結合,利用鄉土植物進行植物造景。
記者:清溪川在水體凈化、水源補給等方面采用了哪些技術?取得了什么樣的生態和經濟效益?
邵焜琨:通過清溪川案例,可以看出針對黑臭河體的長效治理問題,關鍵在于采用不同技術分階段達到不同效果。外源截流和內源控制技術是基礎和前提。項目通過鋪設截污管道,從源頭減少污染物的直接排放,結合清淤疏浚減少底部污染物向水體釋放。以上兩點是整體項目的關鍵所在。
人工凈化技術作為階段性手段。項目重建了大量動植物的棲息地,添加人工濕地并設計了多元化的景觀。綜合多項技術提升了水體的自凈能力。
清水補給和生態修復技術是長效保持措施。項目結合了再生水(凈化處理的城市地下水)和地表水(漢江)作為水源補充,綜合增加了清溪川水體流量和水力停留時間,達到了長效保持水生態優良的效果。
從生態環境效益看,清溪川成為重要的生態景觀,除生化需氧量和總氮兩項指標外,各項水質指標均達到韓國地表水一級標準。從經濟社會效益看,由于生態環境、人居環境的改善,周邊房地產價格飆升,旅游收入激增,帶來的直接效益是投資的59倍,附加值效益超過24萬億韓元,并提供了20多萬個就業崗位。
需關注生態修復不徹底、維護成本等問題
記者:清溪川治理在技術、維護成本等方面還存在哪些問題和不足?原因是什么?
邵焜琨:第一,生態恢復不徹底。對于河川生態和永續經營等問題考慮不足,部分河段河床底部與兩側由于鋪設防滲層, 影響了生物的生長, 河流本身的自凈能力也沒有得到完全恢復。
第二,日常維護成本較高。由于清溪川80%的水均由漢江抽取而來,需要經常性的人工維護,因此開支較高。
第三,歷史文化資源發掘不夠。清溪川地區有著600多年的歷史,大量的歷史文物遺跡殘留在河道周圍,需要時間慢慢挖掘整理,然而政府要求在兩年多的時間內完工,使得改造工程中對歷史文化的發掘并不充分。
記者:清溪川治理對我國城市河流生態修復有什么啟示?如何增強河流在城市多重價值開發中的作用?
邵焜琨:我認為有如下啟示:第一,維護和強化整體山水格局的連續性。恢復河流作為城市生態廊道的功能,以此帶動相關生態系統的功能運作,保障城市的健康發展。
第二,維護和恢復河道及濱水地帶的自然形態,建立城市綠色基礎設施。重點發揮河流生物保護、涵養水源、調蓄雨洪、遺產保護等功能,保護和重塑城市良性的水文系統和生物棲息地。
第三,注重景觀營造,提升服務功能。將河岸帶作為城市公園、步行和自行車系統的景觀載體,與城市綠地系統和慢行系統有機結合,向沿途社區完全開放,充分發揮河流作為城市重要景觀和生態元素的綜合服務功能。
第四,加大公眾參與力度。河流生態修復改造作為重要的民生工程,政府應主動邀請專家組織、企業團體、居民等社會各界力量參與,形成完整的決策團隊,確保決策的科學性和工程推進的順利。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