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河流盲目地進行硬質護坡等人工改造,且不說造成資金的巨大浪費,單從生態學的角度看,就不值得提倡。瑞士、德國等國于上世紀80年代末就提出了全新的“親近自然河流”概念和“自然型護岸”技術。所謂“自然型護岸”技術,就是放棄單純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改用無混凝土護岸。
日本為對應戰后復興期頻繁發生的災害以及隨著經濟高度成長期的城市化進展,將河流治理的重點放在治水方面并優先了防災效果,故采用了河流的直線化或全斷面襯砌護岸等工法。其結果,雖然大幅度提高了治水安全性,但也導致了河流環境的惡化。
被直線化且用護岸固定的河流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城市河段留有的寶貴開闊場所,河流空間逐漸受到注目。隨之出現了很多在河灘建造運動場和公園的事例,以及為提高河流親水功能而推進了臺階式護岸和綠化護岸等的環保型護岸工程。
利用河灘空地建造運動場與公園
進入70年代后,河流治理也逐漸出現了注重環境的動向。例如∶注重了大型螢火蟲生棲的護岸工法—— 一之坂河(山口市);屬于典型的市區河流,但基本恢復自然河流原有的淺灘、深潭和蛇行流態的ITACHI河(橫浜市)等,可以說是多自然型河流治理的先驅事例。
注重螢火蟲生棲的護岸
恢復自然河流原有的低水路
與此同時,在具有經常遭受嚴重洪水災害等自然特性的日本,自古以來就已創造出了適合于當地河流特性并利用當地材料進行治水的工法。
這些傳統的河流治理工法,不僅能夠適應河流的漲水特性,而且通過使用天然材料和多孔質結構,可以創造出生物作為生棲和生育所需要的良好環境條件,因此目前也在活用傳統工法并進行河流治理。
日本傳統護岸——木沉床
今后河道治理的節點
迄今以優先治水對策效果的河流改修、國土開發和城市化進展,對河流的自然環境波及了極大影響。同時,河流原有的生物生棲、生育、繁殖環境以及景觀的惡化,遮斷了長年累月構筑的人與河流的良好關系。在進行河流改修時,并非是說單純收集自然因素或近似自然因素多多益善,而應盡可能活用自然特性及擁有的功能。多自然型河流治理,應成為所有治水工程、利水工程及河流管理中不斷實踐的河流治理的基礎,*不會存在多自然型河流治理以外的某種型式的河流治理,故今后推進河流治理時,極有必要重新認識并在施工現場貫徹該理念。同時,應擺脫多自然型河流治理似乎是一種特殊示范工程“形式”的誤解,作為普遍的河流治理手法逐漸轉向“多自然河流治理”。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