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09年9月武漢市沙湖清淤工程動工開始,武昌區夢湖水岸小區包括吳姓業主在內的數十位居民就再也沒有一個安寧的日子。
2009年,武漢市水務局在實施沙湖清淤工程時,將挖出的淤泥堆積在湖域內,此舉被附近的夢湖水岸小區居民認為是水務局非法填湖。
因堆積的淤泥臭氣熏天,一度有業主因無法忍受而搬家,他們曾數次要求武漢市水務局履行監管職責未果。
由于舉報未果,2015年9月30日,夢湖水岸39名業主將武漢市水務局告上了法庭,該市江岸區法院受理了此案。經過整整半年的等待,2016年3月29日,業主們等來了一審判決:責令被告武漢市水務局在判決生效之日起60日內針對原告39人提交的《要求兌現“清除沙湖北岸填湖淤泥”承諾的函》中反映的淤泥及建筑垃圾填湖的問題繼續履行調查和處理的行政職責。
開發建設浪潮下,“百湖之城”武漢近60年來消失了90個城內湖泊。本案沙湖填湖淤泥能否順利被清出,事關2015年武漢決心治湖“湖泊面積一寸也不能縮小”的愿景能否兌現。
沙湖是武漢內環區域內最大的湖泊,曾有近萬畝規模,許多人稱它為“海”。隨著城市的不斷發展和房地產開發的熱潮,沙湖湖面一點點被蠶食。據武漢市水務局數據顯示,2012年,沙湖面積在4000畝左右。
沙湖并非孤例。據該市水務局統計,2002年武漢市共有200多個湖泊,2012年只剩下了160多個。其中,消失最快的是中心城區,新中國成立初的127個湖泊現在僅留下38個,平均每兩年消失了3個湖。
城市湖泊最主要的功能之一就是調蓄水情。而如今,武漢許多湖泊已不見水,城市內澇排洪系統也受到重創。2011年夏天,幾場暴雨將整個武漢“淹沒”,積水路段遍布武漢三鎮,帶來全城擁堵。
武漢也意識到了湖泊對這座城市的作用。2015年1月9日,該市人大審議通過更嚴格更具體的《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以及《武漢市湖泊綜合管理考核辦法》。“不僅市區現有的40個湖泊,轄區內的166個湖泊,也一個都不能少,湖泊面積一寸也不能縮小!”武漢市委如此公開表達愿景。
“在武漢保護湖泊的頂層設計中,法規建設和劃定‘三線一路’是最大的亮點,一個是讓護湖有法可循,一個是讓護湖行動有的放矢。”
現在此事件最大的問題在于,原告與被告爭議的焦點在于原告投訴反映的事實是否屬于被告水務局的法定職責、水務局是否履行了法定職責。
原告認為,作為行政主管部門,2011年4月29日,水務局曾向夢湖水岸一位居民承諾清除露天堆放的沙湖淤泥。
但被告武漢市水務局認為,2009年11月9日該局就“武漢市外沙湖污泥清除工程二段標”向清淤方核發了《水務工程施工許可證》,故在沙湖北岸堆放淤泥及清除污泥應當是清淤方的履行施工合同的民事行為,而非水務局應當履行的法定職責。
受理此案的江岸區法院經審理認為,依據《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第二十七條、第二十九條、第三十條的規定,原告投訴反映的事實屬于水務局應當依法調查和處理的事項,屬于該局應當履行的法定職責。
水務局稱,收到原告提交的書面函件后,將其作為信訪事項處理,及時組織相關來訪人員召開座談會,并當場作出承諾商請市政府組織協調處理相關問題,積極做好了接待及解釋說明工作,故已經履行了法定職責。
原告稱,因其投訴反映的問題屬于水務局的行政管理職權,故該局不應僅將其作為信訪事項處理,而應根據《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相關規定,將投訴事項納入行政管理的處理范圍內,就沙湖北岸堆放的淤泥是否填湖、占湖等問題進行調查和處理,并及時告知原告調查和處理結果。
法院審理認為,水務局未提供相應證據證明該局針對原告反映的沙湖北岸淤泥及建筑垃圾填湖的問題作出了調查和處理,未及時、全面地履行其法定職責,且被告在庭審中的答辯意見不能證明其在行政程序中履行了相應的調查和處理的職責。
收到判決書之后,附件居民代表吳先生每天都會留意是否有工程車來拉走堆積了五年多的淤泥,但直到現在,他仍沒有等到,水務局還未解決此淤泥帶來的環境問題。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