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全省重點流域污染整治暨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治理工作現場會在佛山舉行。佛山市副市長趙海介紹,佛山2013下半年啟動“一河一策”治水模式,將廣佛交界區域水環境整治擴展到推動全市227條內河涌整治,首批42條重點河涌389項項目已基本完成,總投資約75億元,其中涉及廣佛跨界流域項目258項。第二批90條重點河涌已在啟動,涉及重點建設項目169項。重點推進城市建成區6條黑臭水體綜合整治,涉及重點建設項目12項,總投資約1.93億元。
經過整治,汾江河、豐收涌、里水河等一大批河涌從“臭水溝”變成集排澇、綠化、旅游、休憩等功能于一體的生態景觀長廊。
關注:廣佛河涌整治擴展到全市
據介紹,2015年4月17日,廣佛兩市就廣佛同城化有關項目進行了商討和對接,其中包括廣佛跨界河涌治理問題。2015年10月,兩市環保部門聯合印發了《廣佛跨界河涌水環境整治工作溝通協作機制》,共同建立了飲用水源保護溝通協作平臺、環境執法溝通協作平臺、環境監測溝通協作平臺、水環境管理溝通協作平臺和輿情應對溝通協助平臺。
目前,佛山正以廣佛跨界河涌整治為切入,全面推進排水通道的內河涌整治。趙海介紹,佛山自2013年下半年啟動“一河一策”治水模式,將廣佛交界區域水環境整治擴展到推動全市227條內河涌整治。
2013年下半年,佛山市全面啟動第一批42條重點河涌的“一河一策”治理,2015年底基本消除黑臭現象,其中22條基本達到五類水標準,汾江河(即佛山水道)基本實現四類水。2016年,佛山啟動第二批90條重點河涌整治的前期準備工作,現基本完成第三批95條重點河涌“一河一策”方案的編制。
目前,廣佛交界區域水質穩步得到改善,2015年12月的監測結果顯示廣佛交界流域22條主干河涌全面消除黑臭,其中佛山水道(汾江河)已基本穩定達到Ⅳ類水,西南涌、水口水道、蘆苞涌也基本達到Ⅴ類水標準,僅氨氮、總磷尚未穩定達標。
目前,佛山正著力濱水空間提升改造,充分開發岸線建設,將治水工作與水上運動、戶外體育、岸線慢行建設有機結合,重點打造了佛山新城露天泳場、南海體育公園、潭州水道等一批環境優美、生態突出的親水空間。同時,依托歷史文化,實施魚塘改造提升還原?;~塘盛況,建設龍舟廣場傳揚龍舟競渡文化,借助百村升級,活化特色古村落,以南海西樵漁耕粵韻項目、順德逢簡村為代表的嶺南水鄉景觀綻放新姿。
目標: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全覆蓋
佛山市地處珠江三角洲中部河網區,河流縱橫交錯,形成密布水網,內河涌約2800條,總長超5000公里,其中主干河涌227條,長約1500公里,支干河涌492條,長約1200公里。從上世紀80年代河涌污染初現端倪開始,佛山人即開始了河涌水環境整治的摸索之路。2013年,佛山在省《南粵水更清行動計劃》的任務框架下,在全面梳理河網水系、厘清匯水片區及片區主干排水通道的基礎上,明確了227條重點整治主干河涌名單。同年,《佛山市水環境綜合整治實施方案(2013—2020年)》出臺,分期分批編制重點主干河涌“一河一策”方案,以“汾江河模式”為示范,全面推進河涌整治,其中重點整治西南涌、佛山水道、蘆苞涌、水口水道等廣佛跨界河涌。
近年來,佛山還注重推進城鎮污水收集管網向農村延伸,條件成熟的村居生活污水已引入城鎮污水廠集中處理。對于未能納入城鎮污水收集管網納污范圍的村居,佛山正積極研究其水環境綜合整治措施。近期,佛山正擬訂《佛山市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作方案(2016~2018)》,以“一河一策”重點河涌為控制單元,以水質改善為目標,著力推進佛山農村分散式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到2018年,全市全區域生活污水處理率基本達到90%,全市行政村生活污水處理基本全覆蓋。
探索:引入社會資本合作治水
趙海表示,目前佛山正探索多元融資、市場化運營的治水資金投入機制,探索推進水環境整治PPP模式試點項目。
據了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是指政府為增強公共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提高供給效率,通過特許經營、購買服務、股權合作等方式,與社會資本建立的利益共享、風險分擔及長期合作關系。從長期來看,PPP模式有利于緩解財政支出壓力,同時有利于提高公共產品或服務的質量和供給效率。目前,三水區正計劃將全區300多套功能目標一致的小型分散式處理設施的建設與運營采用PPP模式整體發包,分三年建成。另外,各區的如禪城區亞藝湖整治PPP試點項目、南海區里水河流域治理PPP試點項目、桂城街道污水收集管網管理“政府購買服務”試點項目等也正在籌劃或洽談當中。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