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環境污染問題日益突出,公眾對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污泥去哪兒”成為環境治理產業的熱門話題。今年,一股主張道法自然的藍色經濟的思想風潮進入到污泥處理處置產業,在以“藍色思維下的污泥解決之道”為主題的“2014(第六屆)上海污泥熱點論壇”現場,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建司巡視員張悅認為,藍色經濟是要促進就業、科技創新、藍色貢獻和一些實際需求,在我們這個領域,既要靠政府,又要靠市場,既要治污染,又要搞循環”,做到大循環才能獲取最大價值。
政府保你死不了,市場讓你活得好
張悅認為,環境治理需要兩手發力,“一個是政府,一個是市場。”環境問題、可持續問題,最后要靠政府管理,政府如何通過制度創新引導和監管,至關重要。當下政府對污泥處理處置的支持力度相當大,污染物削減功能被進一步強化,低碳處理和能源開發,資源回收引起重視。張悅說到,“我們十年干了發達國家一百年的事,沒有了政績考核、帽子工程和制度的高度提升和強度堅守,是做不到這個成果的” 。這跟資本主義追求利潤最大化、剩余價值的做法不一樣。“社會主義基本制度、高層執政理念轉變,對政績考核有了新標準新要求,這為行業發展提供了制度優勢”。因此,張悅認為,制度的保障和政府的支持,使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有了支撐。
然而,僅僅靠政府的支持和財政補貼,污泥處理處置行業難以為繼。E20環境平臺高級合伙人、E20環保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薛濤曾分析認為,成本的制約,是當下選擇污泥處置路線要考慮的最主要因素。污泥高階項目BOT全成本(即全面考慮建設成本和運行維護費用的生命周期全成本)大多會超過500元/噸(80%含水率的濕污泥),折合每噸污水的處理成本約0.4元,相對于全國平均不到1的污水處理費顯得過高。這種背景下,張悅說,企業想要真正存活,還是要增強市場競爭力,遵循市場規則,從治污的產業鏈中獲取經濟效益。
治污剛剛夠溫飽,循環才能長肥膘
本次論壇主題為“藍色思維下的污泥之道”,張悅認為,藍色思維是師法自然、串聯利用的循環思維,未來污泥處理處置產業想要尋求良性發展,離不開“循環”。他把國內污泥處理處置分為三個階段:灰色、綠色、藍色。灰色思維是單一目標的孤島思維,一利百害, 人天相悖, 引發串聯問題;綠色是多個目標的聯系思維, 內外兼顧,人天相容, 產生成本問題;而藍色是綜合目標的系統思維,串聯循環,人天兩利, 達到社會自然和諧的目的。記者了解到,已經有多家企業在探索循環經濟的出路。
本次論壇期間,北京市政工程設計研究總院原副總工程師杭世珺畫出了一張生物質循環示意圖。以糞便及農村廢棄物厭氧消化為例,人畜糞便及農村廢棄物蓄積起來后經固液分離,一部分干糞作為好氧堆肥和有機肥回到植物和作物,再供給動物,最后回到人類;漿液通過厭氧消化產生沼液、沼渣、沼氣,沼液經過處理回到自然水體并生產液態肥,沼渣制成有機肥,沼氣經脫硫凈化提純制成壓縮天然氣、產熱、產電,這樣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完整的產業鏈。
密西西比國際水務(中國)有限公司亞太區副總裁張大偉在“2014(第八屆)環境技術產業論壇”曾介紹了密西西比國際水務(中國)有限公司探索了完整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將污泥、園林廢棄物、有機生活垃圾、城市生活垃圾等作為綜合原料,維持了三個產業的發展。初級產業利用生物質垃圾制造生物碳,第二層產業利用生物碳改良土壤、建設綠洲、開發有機農業。第三層產業鏈以農業作物為原料生產沙棘飲料、化妝品原料、玫瑰精油等,提高附加值。在這個產業鏈中,每一層產業的產品都是下一層產業的原料,而每一層產業鏈都比上層投資少,回本快,收益高。為企業、政府和社會帶來多重效益。這與張悅所說的循環不謀而合。
張悅認為,藍色經濟的奧妙在于有利可圖,運用跨界與循環的思想,使污泥中的資源的到最充分的利用,不僅能取得更好的環境治理效果,更能夠促進就業、推動科技創新,從而獲取最大的經濟價值。他說:污泥處理處置行業的發展,政府保你死不了,市場讓你活得好,治污剛剛夠溫飽,循環才能長肥膘。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