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蘇一個繁忙的港口,寬闊的江面上,幾艘船拖著滾滾黑煙停靠或駛過江面,所到之處氣味刺鼻,和風麗日下的江景都為之失色。
上述景象,是長江航運環境污染的一個縮影。蓬勃興起的長江航運在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巨大支撐的同時,船舶尾氣排放、突發事故、污水和垃圾直排及攪動重金屬底泥等“四大污源”問題日益凸顯。
專家認為,責任主體不明、監管制度、應急能力和環保供應體系建設滯后,使航運成為長江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短板,建議從監管和供給兩端發力打造長江綠色航運。
“四大污源”威脅生態
《經濟參考報》記者多方調研獲悉,目前,長江航運“四大污源”日益凸顯,對長江流域生態環境帶來嚴重威脅。
其一,燃燒重油排放的尾氣。湖北宜昌市去年監測發現,葛洲壩兩個船閘區,因為不少船舶燒的是劣質柴油,相關污染因子同比市內高8%至10%。
環保部數據顯示,內河船舶60%分布在長江流域中下游地區,其中大部分使用船用燃料油,尾氣成為沿江城市重要污染源。
其二,遇事故發生的突發污染。據長江水利委員會透露,長江江面天氣變幻莫測,一場大風就能使船舶移出一兩公里,船只相撞事故很容易發生。“十二五”期間,長江平均每年發生3起較大突發性水污染事件。
記者從江蘇海事部門了解到,以長江江蘇段為例,2001年危險貨物運輸量為5052噸,至2015年達到1.5億噸,而這片區域有取水口83個,一旦發生較大污染泄漏事故后不能及時應急處置,后果不堪設想。
其三,船舶傾倒的生活污水。全國人大代表張瓊表示,由于船舶污水處理裝置價格昂貴,船舶和碼頭未經處理的生活污水直排問題比較多。據一些基層海事部門官員透露,雖然國家規定從2016年1月1日起,蘇贛等地對不少船舶上馬污水處理設施實施補貼,但污水直排問題依然屢禁不絕。
相關研究認為,長江上有約20萬條船舶常年運營,每年產生的含油廢水、生活污水達3.6億噸,生活垃圾7.5萬噸,如不遏制直排將對水環境構成嚴重威脅。
其四,船底攪動重金屬底泥。湘江是湖南最大河流和長江主要支流之一,也是汞、鉛、砷等重金屬污染非常嚴重的河流。湖南一位從事相關領域研究的專家發現,含有重金屬的底泥被船只螺旋槳攪動產生的污染在環境中難以降解,對包括人類在內的各類生物神經、排泄、運動、生殖等系統造成損害。而長江流域干流和支流很多河段都有底泥重金屬污染問題,航運則是底泥污染的最大誘因。
監管治理短板凸顯
不少業內人士一針見血地指出,由于航運污染監管和治理能力都明顯不足,且環保產品供給不足,綠色航運的體系建設滯后。
首先,控污法律空白,責任主體不明。全國人大代表魯修祿認為,交通運輸部近期出臺《珠三角、長三角、環渤海(京津冀)水域船舶排放控制區實施方案》,但涉及燃油供應、水上交通管理、港口和船舶配合等相關主體的責任并未明確和理順。
一位海事干部說,內河航運尾氣、污水和垃圾的排放,雖有部門明確規定,但由于沒有嚴格法律規定,實際操作中,不少區域對進江的船舶和碼頭的防污染設施建設,沒有強制要求。如長江江蘇段適用內河法律體系,長江上海段適用海上法律,結果導致江蘇船舶污染物排放標準低于黃浦江。
其次,應急保障滯后,精準監管不濟。全國政協委員、中國潛水打撈行業協會理事長宋家慧說,內河船舶企業經濟實力較差,污染事故處置和環境修復等,嚴重依賴地方政府。近幾年,長江沿岸做了大量應急能力建設,如江蘇段建了4個國家溢油設備儲備庫,配備了一些設備,但能力建設遠不夠。
河海大學教授王義剛說,多頭管理的長江航道治理和航運管理跟不上迅猛發展的航運業,構建以船舶管理為核心、打造廢氣、污水及漏油突發風險的全流程精準管控體系任重道遠。
再次,環保產品不足,部門間缺協同。江蘇太倉供電公司總經理蔣永平說,太倉港雖有高壓岸電項目送電成功,但和船舶聯調還未正式開始,尤其是等不到中上游裝載高壓岸電的船靠岸。
太倉海事局副局長薛建軍說,部分地方岸電的電流仍不穩定及插座標準不統一,“國內外船主都比較擔心用了岸電,船體電線會燒壞”。一些船主說,不少補給港并不具備供應低硫燃油的條件,不少港口尚不能以有競爭力的價格供應低硫燃油。
有業內人士指出,目前高端環保船有效供給不足,劣幣驅逐良幣問題比較普遍。不少基層官員表示,由于岸電、低硫油及環保船舶船只的供給,涉及經信、環保、交通、海事、船級社等諸多部門,部門之間協同不力,難以為綠色能源及環保產品打開應用市場。
強化監管多措并舉
業內人士建議,宜從制定規范、造環保船、供給綠能、強化監管方面,打造長江航運“綠色腰帶”,包括加快修訂并推廣強制性技術標準和規范;出臺產業扶持政策,以船型標準化提升船舶綠色技術水平;加快公共服務向碼頭和船舶的延伸;加強水上執法搜救保護力度,針對生態敏感區實施部省雙重管理等。
湖北省交通廳廳長尤習貴建議,長江流域宜整合現有內河船舶的裝備配置、污染排放、能源消耗等標準,統一作為強制性檢驗規范,根據發展階段和船舶技術水平動態調整。在重點生態保護區探索設立船舶排放控制區,控制船舶硫氧化物、氮氧化物排放。
江蘇省海事局相關負責人認為,長江流域沿岸城市人口密度大,環境資源敏感度高,建議內河船舶在長江南京以下,使用高于海港防污染的標準。
江蘇海事局等單位專家建議,宜依法強制報廢超過使用年限的船舶,鼓勵節能環保船舶改建改造,嚴格限制新建不達標船舶,每年制定標準化船舶投入使用噸位占全流域比例的目標,確保運輸船舶平均噸位達到2000載重噸的污染物達標排放。
蔣永平提出,要推動沿江城市改變“公共服務不下水、不進港”的傳統,通過建立港口和碼頭垃圾中轉站和污水收處裝置減輕航運污染。要運用強制規范等在內的措施推進碼頭岸電替代建設,加大低硫油供給力度,推動LNG動力船舶試點改造,出臺相關行業標準,明確行業監管與發展依據。
還有業內人士認為,宜從國家層面推動地方建立船舶污染事故應急反應體系,明確污染事故應急體系、組織機構、運行機制和資金保障。在長江流域重金屬污染比較嚴重、危化品運輸密集及飲用水源地比較集中的生態敏感區,設計條塊聯動的區域,實施執法的部省雙重管理,優化江河湖水上執法、水域保護、搜尋救助等資源配置。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