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資源,水生態文明也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泰興市水利部門以“河暢、水清、岸綠、景美”為責任目標,多措并舉激發職能部門、企業及社會的積極參與與監督,全力開拓農村水環境治理的“泰興路徑”。
由于環保意識淡薄及經濟非科學發展等原因,泰興市的農村河道一度成了垃圾場,水質污染,而扒坡種植又造成河岸坍塌,排水不暢。今年以來,借力國務院“水十條”發布之契機,泰興市水務局對全市已實施擋墻的骨干河道約70多公里啟動了高標準綠化,堅決杜絕扒坡種植,防止水土流失,改善沿河生態環境。同時,認真總結推廣宣堡、姚王等鄉鎮在農村河道管護方面的成功經驗做法,在實踐中逐步摸索出一條行之有效的農村水環境治理路徑。
泰興宣堡鎮在“治”水中因地制宜引能人,市場化規范運作。該鎮全部中溝收歸村集體后,因村制宜、因河制宜,采取召開現場觀摩會、推進會等方式,加大行政推動力度,健全公眾參與機制,提升社會治理能力,通過競標將所有中溝全部承包給本村和蘇州、如皋等地的能人有償經營。科學機制釋放出前所未有的運營活力,鎮政府和承包業主先后共投入資金約580萬元,預計每年可減少管護成本近40萬元,增加村集體收入近20萬元。在承包經營的過程中,宣堡鎮政府針對所有中溝河坡的綠化和水面的發包,與相關業主簽訂了“河坡綠化承包合同”和“水面承包合同”,打破村與村的界限,以中溝橋梁為界統一發包,杜絕魚網魚籪攔隔,要求承包業主“五包”:包苗木成活,包景觀效果,包河坡整潔無雜草,包河道管護,包水面清潔無漂浮物,并實行統一市場運作,統一綠化品種和規格,統一栽植標準和模式,統一考核驗收的“四個統一”,取得了良好的治水成效。
泰興姚王鎮的“治”水工作,注重責任到人抓落實,多元化管護保長效。該鎮認真執行黑臭河道整治“三年規劃,逐年實施”的方案,創新提出“園林化水利”模式和多元化長效管理理念,先后投入3000萬元,落實中溝河道“以養代管”、“以水護水”的方針,對河道養殖權統一公開招投標,并明確漁業養殖戶承擔河道長效管護工作,同時河道養殖及經營性規劃必須服從水利工程建設、防洪排澇等公共事業需要。在整治后的3年內,該鎮將實行“工程化管護”,即由施工單位對河坡進行綠化、管護;3年后實行“市場化管護”,即通過公開招標,落實管護對象和公里管護費用。同時,借鑒泰興市水務局對全市干河推行“河長制”管理的做法,由鎮村負責人分別擔任“分河長”和“河段長”,實行長效管理。如今,姚王鎮處處顯現“河暢水清、功能健全、岸綠景美、人水和諧”的美景,今年榮獲江蘇省水利廳授予的“水美鄉鎮”稱號。
“保護好水環境,建設好水生態,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只有重視抓好水生態環境建設,才能對得起我們的子孫后代。”泰興市水務局局長褚新華如是說。目前,泰興農村水環境治理實抓項目,更著力建立健全綜合治理長效機制,讓農村水環境治理步入“新常態”。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