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地方政府在環境保護方面普遍面臨大氣污染防治、水生態治理、土壤修復領域的攻堅戰,廣闊的市場需求催熱PPP模式在環保領域的應用。來自日前權威媒體的報道消息稱,僅在黑臭水體治理領域,未來5年將產生萬億級投資市場空間。
PPP項目落地率近四成 黑臭水體治理再提速
由環保部批準,中華環保聯合會、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共同主辦的第十二屆環境與發展論壇12月11日在京隆重舉行,本屆論壇主題為“改善環境質量,共圖綠水青山”。在主題為“流域治理·水生態保護”分論壇上,E20環境平臺合伙人、E20研究院/北大環境學院E20聯合研究院院長助理肖瓊圍繞黑臭水體概述、需求側、交易側、供給側以及問題和挑戰五個維度,分享了PPP模式下的黑臭水體治理。
黑臭水體大考在即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頒布實施的《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住建部和環保部印發的《城市黑臭水體整治工作指南》對黑臭水體的整治提出了明確的工作目標,即“2017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實現河面無大面積漂浮物,河岸無垃圾,無違法排污口;直轄市、省會城市、計劃單列市建成區基本消除黑臭水體。2020年底前:地級及以上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均控制在10%以內。2030年:城市建成區黑臭水體總體得到消除。”
從環境產業角度,考慮到項目的市場化及可操作性,E20研究院將黑臭水體項目所涵蓋的領域梳理為河道整治(不含污水廠)、水環境綜合整治(含污水處理廠)、海綿城市以及截污納管。
根據住建部統計,截至目前,全國295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220個城市排查確認黑臭水體2026個。其中321個黑臭水體完成了整治工程,占總數的15.8%;已經開工整治的有641個,占總數的31.6%。36個重點城市中,31個城市排查確認黑臭水體638個,其中有115個黑臭水體完成了整治工程,占18%;已開工整治的有282個,占44.2%。
從投資空間看,到2020年,接近300座城市完成90%黑臭水體治理工作,將產生1—2萬億投資的市場空間,面對如此大的治理需求,錢將從哪里來?
需求側
近兩年環境領域政策頻發,肖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山水林田湖等政策的落地更加反映出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中央政府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空前,系統化考慮、面向效果是環境治理的唯一目標。
責任主體方面,《水十條》明確了各級地方人民政府是黑臭水體治理的責任主體。信息公開的貫徹、主管部門的大量工作,推動了地方政府在黑臭水體治理方面逐步推進的步伐。
在諸多推進方式中,PPP是推動黑臭水體治理的重要手段之一。肖瓊強調,《水十條》明確了采取環境績效合同服務等方式,鼓勵社會資本加大水環境保護投入,而E20研究院也是從2008年開始一直推動環境績效合同服務這項研究工作。
專項資金方面,2015年財政部、環保部發布的《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管理辦法》提出了城市黑臭水體整治為水污染防治專項資金的重點支持方向之一,并對采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的項目予以傾斜支持。
交易側
PPP的發展在經歷了探索階段和PPP1.0時代后,迎來了新一輪的發展。統計資料顯示,截至2016年9月底,財政部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的數為10471個 總投資12.46萬億元,其中黑臭水體相關項目大約有75個。財政部三批示范項目共計752個,投資總額達2.0097萬億,其中黑臭水體相關項目共有29個項目,占比達到4%。
從全部入庫項目來看,10471個項目當中,市政工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這兩類一級行業項目占比達到41%。肖瓊表示,黑臭水體相關項目基本分布在市政工程、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這兩類中,涉及到的二級行業項目類別包括:綜合治理、污水處理、海綿城市、濕地保護等。
從落地率來看,“盡管現在大家都詬病PPP項目落地率很低,但從75個黑臭水體項目來看,落地率達到39%。”肖瓊介紹,這些落地的項目分布于12個省份,以北京、山東、云南為主。此外,北京、海南的兩個大的項目包的落地引起很大的關注。
從項目發起類型看,99%的項目都是由政府發起,只有1%的項目是由社會資本發起。
從項目合作期限看,項目年限主要為10年—30年之間,其中以30年居多,此類項目占比達到21.6%。
項目實施階段方面,從75個黑臭水體相關項目來看,29個項目處于執行階段,19個項目處于設別階段,14個項目處于準備階段,13個項目處于采購階段。肖瓊表示,已落地的項目主要分布于12個省份,其中以北京居多,占比接近35%。
投資金額方面,總投資超過1400億,占所有PPP項目投資額的1%。超過50%的項目投資金額集中在10億以下,肖瓊強調,該區間內項目規模相對小,績效考核亦較容易,是企業相對比較愿意去落地的一類項目。
回報機制方面,接近七成的項目是由政府付費,其次為可行性缺口補助,占比為27%。肖瓊指出,黑臭水體的 PPP項目風險也很大,因為它主要依靠地方政府付費,這對地方政府財政也是很大的壓力。
運作方式及投資回報率方面,77%的項目采用的運作方式為BOT;項目的投資回報率基本在6%—8%之間。
供給側
當前面向地方政府PPP提供治理服務的企業中,數量方面,民營企業占主導,達64%;而金額方面,國有企業占主導,達72%。從PPP項目體量來看,肖瓊指出,民營企業參與的項目基本上體量較小,多為10億以下,而大體量項目基本上被國營企業所占有。
肖瓊介紹,按E20研究院的“面向未來五年的環境產業戰略地圖®”把當前環保產業三到四萬家企業分五大類,分別為五年之后可能會出現的I方陣企業,即環境產業一級開發商,這類企業具有很強的集成能力;A方陣為重資產環境集團,例如以首創股份、北控水務等為代表;B方陣為區域環境綜合服務集團,例如以北京排水、重慶水務等為代表;C方陣為系統解決方案提供商,例如以碧水源、博世科等為代表;D方陣為裝備、材料生產制造商,例如以南方泵業等為代表。此外,隨著黑臭水體PPP項目的不斷發展,當前環境產業面臨著很大的外來競爭者的挑戰。第一類是央企,例如中電建、中交建等成立專門生態環境投資公司,中鐵建,葛洲壩等在大型項目中持有一定比例。第二類是園林、景觀、修復服務商亦加入到黑臭水體的治理當中來。
問題與挑戰
整個環境治理已進入效果時代,當前的水環境修復領域以及未來的生態修復領域,都需要的一個長效的、以效果為第一核心的水環境,形成“政府統領、企業施治、市場驅動、公眾參與”的水污染防治新機制。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