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污染治理的第三方治理模式,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建立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生態環境保護的市場化機制,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但是,第三方治理模式能不能真正解決環境問題,仍然讓人擔心。
其一,第三方治理模式是將治理責任移交給第三方,企業將不用再耗費心思分擔大量治污工作,只要付費即可。這一模式看起來簡單易行,但是同時面臨在治污責任上雙方打嘴仗的可能。生產企業付費了,如果不能將污染物治理到位,監管部門是查處生產企業,還是查處第三方?污染企業完全可以以付了費、責任轉給了第三方來推卸責任,而第三方又可以以自己不是直接排污者來抗辯。
還有一種情況,污染企業足額繳納了第三方治理費用,因為第三方履行治污責任不到位造成了排放污染物超標,是追究第三方責任還是相關企業的責任?究竟應該查處誰,處罰誰?對這些法律問題尚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
這就需要在今后盡快明確責任主體,以防止可能出現的在追責時責任模糊不清的情形。第三方治理模式的出現,導致被管理對象、相關責任主體發生了明顯變化。地方政府和監管部門應盡快適應這一新的變化,在法律執行方面盡快明確標準。
其二,一家生產企業每日每月排污數量和排污程度不同,第三方治理合同是全包還是額度包?譬如,企業每月排放的污染物不同,繳納治理費用時是定額還是按量計算?如果按照定額計算,每日或每月生產企業多排出來的污染物由誰來治理?如果按量的話,天天去計算污染物的總量,尤其是一些無法準確計算的污染物,如廢氣等,有可能無法實現準確計量。并且,企業與第三方在運營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種種糾紛,這些不會因為一紙第三方運營協議就能完全解決。
這同樣需要有關方面提前介入,幫助和指導相關企業厘清法律責任,避免可能出現的糾紛。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