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濱江臨海,水網縱橫,原本是我國東南沿海地區水資源最豐富的地區之一。但相悖于近年來工業化及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配套污染治理設施的不完善導致部分地表河道污染嚴重,多條河流水體均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退化,實際上已成了水質型缺水型城市之一。順應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為了有效治理日趨惡化的水環境,南通市通州區政府針對區域內河道退化問題,制定為期3年的河道整治方案,對北山灣、中心橫河、一號橫河、中心豎河4條河道同期開展實施生態修復的工程項口。該生態整治可為區域水體環境生態修復的工程項目提供參考。
生態修復后的一角
治理措施 這次河道整治針對污水排放口加設污水預處理系統。污水預處理系統利用水生植物強化局部高濃度地區的生物凈化,輔以過濾等手段,為污水入河成功地建立了第*治理關口。同時兼顧景觀效果,以達到水質與水景并重的建設效果。 底質是河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水生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載體,河流的自凈和緩沖能力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底泥的生態質量,合理的厚度底質是沉水植物、底棲生物的生存前提和保證。 新型生態浮島是這次河道治理過程中的*大亮點。在這次河道水治理工程中,4條水體均采用了這項技術,可廣泛應用于景觀水體、富營養化水體以及黑臭水體的水質改善與恢復、景觀營造與美化。尤其針對水體富營養化等水體污染,生態浮島技術有很好的修復作用,同時可達到預期的景觀效果。浮田型浮島較其他類型生態浮島的優勢:植物的生長不受水域類型和水底地形等條件的限制,植物根系可以與浮島材料融為一體。所以種植的水生植物更為廣泛,可以把水生、濕生、陸生等植物在一個系統中*美的組合,構建的生態系統更密閉和完備,具備更高的營養物質和其他元素的同化吸收效率。
浮田型生態浮島
工程實際經驗表明,生物多樣性的直接補給有助于受損生態系統恢復。如:有意識地投加枝角類浮游動物,可以通過直接調節浮游動物進而控制藍藻水華;在河近岸側栽培苦草、金魚藻等沉水植物,能有效低生物性和非生物性懸浮物濃度,提高水體透明度;有意識地投加魚蝦及螺、貝等底棲動物,栽種睡蓮類浮葉植物,將有助于生態系統的優勢種群結構的調整。以上種種措施修復或完整食物鏈,有效地促進河流生態系統的自我修復,對水污染起一定的防治作用。
河道生物多樣性
這次河道水生態修復還增加浮水噴泉式曝氣機,活水增氧造景。提高了河道的觀賞性能,能給人視覺上享受;更能直接提高水體的溶解氧水平,促進微生物快速降解水中的污染物,緩解水生生物因缺氧帶來的生存危機,進而改善局部水環境。
治理后續存在的問題 截污不到位,致使生態整治效果大打折扣。應加大截污納管的建設力度,嚴防雨污合流;提高污水處理設施的利用率,防止污水直排入河。 需要加大宣傳力度,增進與公眾溝通。生態修復本是利國利民的好事,但還是出現當地居民擔心影響自家構筑物結構,而阻撓工程施工的現象,對政府的形象和公信力產生不良的影響。
通州區這次河道治理崇尚自然規律,遵從生態治理理念,通過生態清淤、生物補給、人工浮島等技術應用,促進水生生態系統實現自我修復。尤其新型生態技術——浮田型生態浮島的應用,構成植物根系和基質在吸收、吸附懸浮污染物的同時,為微生物和其他水生生物提供棲息、繁衍場所,具有凈化污染、修復生境、恢復生態、改善景觀等多種功能。而內河水流緩慢,水體規模較小,也更適合生態浮島的應用推廣。 河道整治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需要后期不斷的維護管理。隨著生活水平和生活品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關注身邊的環境。而一個地區的水環境不僅是環境因子的一部分,更承載著當地的水文化及人文內涵。我相信只要我們堅守河道治理的初心,就能引導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山青水綠、海晏河清的愿景就會實現。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