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長不只在政府,還在民間。河長的名字聽起來氣派,擔子可不輕,民間河長承擔著監督河流治理的職能。
誰在污染這條河?這條河的治理進度如何?治理過程中遇到的困難該如何解決?你家門口的這條河,變清澈了嗎?
南京莫愁生態環境保護協會今年4月發出“莫愁河長”招募令。目前,已有380余名莫愁河長走馬上任,預計到明年6月,江蘇的2000多條河流、湖塘將分別有一名民間河長。
培訓民間河長,構建河流保護網絡
5月,針對南京全市街道骨干河長,江蘇省環境科學學會社區環境專業委員會、南京莫愁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對南京的莫愁河長進行了專業培訓。為此,專家教授特別編撰了《環境監督員(水)培訓教材》,并現場介紹了河流健康的重要標準。
5月底,“莫愁河長”完成了首次河流考察工作,也完成了各自認領的河流檔案建設。河長手冊具體包括:河流所處的位置、長度等,還根據現場拍攝的河流照片制作了PPT。
記者在莫愁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看到了一份空白的“莫愁河長”手記,監督指標大類有河流形態、水質狀況、河道保潔、水生生物、周邊設施等,每一項指標大類進一步細分,視情況打分,例如水質狀況就再分為水體氣味、顏色、酸堿度、溶解氧等8個小項,每個小項各5分,總分值40分。
“莫愁河長”還要就河流周邊的環境狀況向市民作訪談,了解周邊是否存在污染源或者污染隱患等,并采用文字加圖片的形式記錄監督心得。
據莫愁生態環境保護協會秘書長劉寧介紹,“莫愁河長”是民間河長監督第一責任人,也是河流的宣傳員。河長要定期巡視河流,每月要完成水質采樣工作, 同時利用自身和協會的資源,在河流周邊開展一些保護水資源的宣傳活動,規范河流周邊個人行為,引導大家為河流保護建言獻策、出資出力。
協會希望能夠以“莫愁河長”為引領,建立由當地社區居民、民非機構、科研單位相關人員以及周邊企業員工共同組成的河流保護網絡,培養“人人關心這條河”的社會氛圍。
攜手推動南京秦淮新河治理
“莫愁河長”很多生活在河邊,比如南京秦淮新河的河長李遇霞,就住在秦淮新河旁的水月秦淮小區。
秦淮河在南京江寧區東山被分為兩支,西支經西善橋至金勝村入長江,即秦淮新河,是1980年挖成的分洪河道。
當上“莫愁河長”以后,李遇霞更加關注秦淮新河水質了。她發現,多數時間秦淮新河水質良好,但每天會有一段時間水流停滯,這時水面上就會逐漸匯聚起一層油污雜物,遠遠地飄來一股難聞的氣味。
李遇霞開始觀察:這些油污從哪里來?小區產生的污水排放到哪里去了?在多次實地察看后,李遇霞發現,污水通過雨水泵站排入秦淮新河。
李遇霞與附近居民密切關注著泵站排污的情況。6月,李遇霞分別用手機、攝像機對排污場景進行了現場拍攝,并通過政府熱線電話12345,把問題向有關部門反映。
7月,環保、住建、水利等相關部門與李遇霞等居民現場座談,公布了解決排污問題的方法和日程計劃。與會的環保部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向居民全面地介紹了針對這條河的系統改造工程,如小區內部的雨污分流改造、生態治理和修復等,都在分階段分步驟實施,并承諾會盡快實現污水處理達標之后再排入河。
這位負責人現場為李遇霞留下了聯系方式,表示歡迎居民給予更多監督,提供更多信息,攜手做好秦淮新河的環保工作,“我們是責任部門,有責任有義務把水治理好。”
李遇霞告訴記者,會后,她非常高興地看到,許多治污措施正在逐步落實。小西圩雨水泵站蓄水池中的污水正在進行凈化,之前冷冷清清的污水處理廠響起了機器運轉聲。
亟待建立與官方河長的聯系溝通機制
像李遇霞這樣積極行動的河長還有很多,雖然作為志愿者,沒有任何補貼,甚至自己有時候還要貼錢,但很多“莫愁河長”不僅自己關注認領的河流,還發動全家老小一起琢磨河道管理辦法,發現污染問題,收集排污證據……
莫愁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志愿者發現,南京一個湖水質差的原因是養魚,養魚人投放糞便喂魚,讓水變得很肥,引發周邊居民的憤慨。
此后,養魚人每次試圖投放糞便都會有人當面制止。養魚人就奇怪地問:“你們怎么知道我啥時候喂魚的。”周邊居民們回答:“我們就在樓上用高倍望遠鏡盯著你呢。那么多雙眼睛,你投放的時間規律,我們一下就摸清楚了。”
迫于周邊居民的輿論壓力,養魚人再也不敢投放糞便了。
在那么多雙眼睛的監督下,無人再敢肆意污染河流。不斷匯聚公眾的力量,正成為推動環保事業發展不可或缺的力量。
莫愁生態環境保護協會希望能把民間河長制與政府部門的河長制有效銜接起來,推動流域管理監督機制的長效化。
在一次座談會上,一位多年從事環保工作的政府官員表示,環境治理不是政府部門一家的事情,還存在很多薄弱環節,需要各種力量加入進來,補充和完善。以太湖治理為例,政府有規劃、有目標,也有政策方面的措施,希望包括“莫愁河長”在內的群眾、NGO能夠與政府部門加強合作,更多地了解水污染治理情況,同時發揮“第三只眼”的作用,大家齊心協力改善環境質量。
江蘇省環保廳流域處處長程煒表示,民間河長的出現,是一件值得鼓勵、支持和提倡的事情。政府部門在人力、物力有限的情況下,政策措施實施效果難免不盡如人意。如果流域周邊的群眾能夠自覺參與到環境管理中,監督破壞環境的行為,關注河道水質狀況,提出一些意見和建議,流域治理將會更加事半功倍。
程煒認為,建立民間河長與官方河長的聯系溝通機制,是完全可以實現的。在溝通過程中,官方河長可以把特定流域的治理措施要求告訴民間河長,并根據民間河長反饋的各種信息,及時調整治理方案,通過不斷的信息反饋,推動治理措施落到實處。
相關鏈接
河長制離不開公眾參與
陳媛媛
目前,“河長”制已成為眾多地方治理水污染的一項有力措施。
“河長”制把地方黨政領導推到了第一責任人的位置,最大限度整合了各級黨委政府的執行力,消除了早先“多頭治水”的弊端,并將治污與其自身政績有效掛鉤,從而促使治理河水的人想方設法讓河水變清。
盡管“河長”制在實際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這項制度仍存在爭議。有一種觀點認為,政府和相關部門本來就有治理河流污染的責任,治理不力要問責,何必非得封個“河長”。目前,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很多,如果沿著現有“河長”制的思路,是不是還要任命各級黨政“一把手”當“林長”(保護林地)、“空長”(治理空氣污染)、“礦長”(避免礦難)等……如此一來,黨政“一把手”縱有三頭六臂,恐怕也難應付。
“河長制”作為環境保護的一項臨時性舉措,利弊得失有待檢討。比如,明確“河長”后,部分行政部門領導可能會產生事不關己的想法,將本該承擔的職責推給“河長”。
單純依靠政府以及負責人的環境管理,更多地透露出的是一種行政依賴。成熟的社會治理結構,不僅要求政府權力規范運作,也要激活民間自治的能力,鼓勵民間力量的參與。
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民間“河長”,主動巡查污染源,共同研究治理對策,進一步豐富和深化了“河長”制的涵義。
多年來,河流治理一直由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力度不夠。由于長期以來環境治理的重點都放在工程治理上,沒有把公眾參與、社會動員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來抓,因此,公眾不知道政府治理思路,也不知道自己應該在河流治理中做些什么。人們抱怨,為什么花了那么多的錢,河水污染還是那么嚴重,而政府花很大代價搞起來的一些工程措施,也因公眾的不理解甚至排斥,而難以發揮應有的功效。
發動公眾參與,發動民間力量參與監督。政府要將公眾力量融入“河長”制之中,把公眾從旁觀者變成環境污染治理的參與者和監督者。
在治理河流污染的過程中,地方政府應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對社會公眾進行全面動員,調動其參與的積極性和責任感,聘請市民擔任民間“河長”,參與河流治理及保護,檢舉舉報污染河流的行為,真正落實公眾評議權、參與權、監督權。
同時,把民間“河長”制與政府部門的“河長”制有效銜接起來,覆蓋責任監管的“真空”地帶,監督、協助政府部門落實河流治理職責。
目前,在一些地方,附近居民紛紛自愿加入民間“河長”的行列,治水的責任主體從政府變成所有利益相關方,說明治水工作真正得到了群眾的認可,博得了群眾的支持。因此,我們要積極利用這支河流污染治理的生力軍,織密治理監管網絡,形成多個主體共同參與治水、相互協調配合的長效機制,有力地推動區域和流域水環境治理。
何謂河長制?
“河長”制在中國由來已久。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堯時,鯀任“河長”,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舜時,大禹子承父業,新婚不久即擔任“河長”,“命諸侯百姓興人徒以傅土”,“勞神焦思,居外13年,過家門不敢入”,最后“四海會同”,“天下于是太平治”。
禹因治水“通九道”被民眾擁為領袖。鯀因治水9年“功用不成”,被舜帝放逐羽山。這種樸素的“河長制”,一懲一獎,問責分明。
2007年,江蘇省無錫市發生藍藻事件,出現了“水危機”,催生一個推動河清水綠的可行制度——“河長”制。即由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擔任“河長”,負責轄區內河流的污染治理。“河長制”是從河流水質改善領導督辦制、環保問責制所衍生出來的水污染治理制度,通過河長制,讓本來無人愿管、被肆意污染的河流,變成懸在“河長”們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
無錫首創的“河長”制在太湖水污染治理中發揮出積極作用。此后,各地效仿無錫的做法,紛紛建立適合本地實際的“河長”制。
如今,松花江、淮河、遼河、滇池、巢湖等水域,都以其為藍本,建立了各自的水污染防治責任制。業內人士稱,“河長”制有利于調動行政和經濟資源,解決突出問題,推進河道綜合整治。
官方河長有哪些作用?
•“河長”制能夠對官員形成有效的壓力,能夠有效調動地方政府履行環境監管職責的執行能力。
•“河長”制可以彌補環保部門在進行水環境管理時面臨的行政權限、技術手段、人員配備等方面的不足,使得水污染治理措施能夠有效地落實下去。
•“河長”制讓各級黨政主要負責人親自抓環保,有利于統籌協調各部門力量,運用法律、經濟、技術等手段保護環境,方便各級地方領導直接進行環境決策和管理。
民間河長有何優勢?
• 住在河流周邊的居民可以隨時隨地關注周邊河流的狀況。
•經過專業培訓之后,能夠更加科學全面地收集更多關于河流的信息,對官方的河流治理措施形成積極有效的反饋。
•能夠以友鄰的身份,帶動身邊的更多居民參與到河流保護中,以更加親和的方式開展河流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
•市民可以參與河流及其河道的水污染防治、生態恢復,以及治理科技成果的推廣運用。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