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浙江省武義縣桃溪鎮大路山村的劉土愛奶奶怎么也沒想到,住著村里最古老的泥土房,今年已91歲高齡的她,會告別用了近一個世紀的馬桶,用上現代化的抽水馬桶。
帶給劉奶奶這一改變的,是村里從去年9月開始進行的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對于只有40多戶家庭的小村來說,一天可以處理20噸污水的集中處理池,解決了村里環境臟亂差的大問題。原本進村就能聞到的餿豆腐、爛菜葉的怪味,如今消失得無影無蹤。
記者從金華市環保部門了解到,經過漫漫10年的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之路,包括武義縣在內,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行政村覆蓋率已達72.21%,農戶覆蓋率達42.96%。目前,全市有3446個行政村的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受益農戶59.34萬戶。
逐本溯源 對癥下藥
“農村生活污水主要是農村居民日常生活產生的餐廚污水、洗滌污水、衛廁污水,污水成分與城鎮生活污水比相對簡單。”金華市農辦新農村建設處處長陳宏偉告訴記者。
金華市環境監測中心對全市7個縣(市、區)16個村莊生活污水處理設施的進水進行過檢測。結果表明,農村生活污水主要污染物為氮和磷,污水濃度普遍較低,除1個水樣有工業污染物外,其他水樣主要污染物COD均在300以內,其中75%的進水水樣COD指標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一級標準,重金屬含量較低,但糞便大腸菌群含量較高。
陳宏偉說,金華市農辦曾對全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實施情況開展過面上普查和點上抽查。結果表明,全市農村生活污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來源于廁所污水。受生活、工作規律影響,多數農村污水高峰出現在晚上和節假日里。農村生活污水水量與村莊常住人口密切相關,山區農村因居住分散,常住人口少,產生的污水量較小;城郊、鎮區、工業園區外來人員多、人口密集,產生的污水量較大。由于早期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標準低,管網抗壓等級、管徑及配套窨井施工等不規范,農村大量存在底滲式化糞池,部分廁所污水通過土壤簡單過濾后進入地下水系統,少數化糞池溢出液直排溝渠。此外,部分農村生活污水處理項目建設不規范,存在雨污合流現象,遇雨天水量大,往往造成污水不經處理就直排的現象。
因此,對農村所有農戶進行截污納管,管網實施雨污分流,并配套建設符合規范標準的生活污水處理設施,成為金華市治理農村生活污水的關鍵。
兩種模式 因地制宜
“以前村民洗滌污水、糞便污水等生活污水無序排放,有的排放到池塘、溪流中,有的滲透于地下,村里污水橫流,蚊蠅滋生,造成地下水源被污染,影響村民健康。前年村里建成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解決了這些老大難問題。”在金華市金東區源東鄉新梅村,區農辦副主任方偉紅告訴記者,村里用管網將污水引流到太陽能微動力污水池,然后通過太陽能有氧分解,將污水處理達標后再排放。
“太陽能微動力污水處理系統是以太陽能為能源,利用太陽能光電轉換技術,為農村生活污水處理中的增氧曝氣、攪拌回流等提供動力,實現廢水深度處理。金東區目前已有20多個村莊應用了這一系統。而且村民普遍反映,有了污水處理系統,村池塘里的水變清了,水不再發臭,村莊環境也好多了。” 方偉紅說。
記者了解到,金華市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按收集方式,分為進廠集中處理、村莊分散處理兩種模式,應用這兩種模式治理生活污水的行政村比例約為1∶5。其中,在金華市既有農村生活污水處理設施中,應用無動力厭氧池和沼氣池處理的占90%以上,應用處理效果更好的太陽能微動力設施和電能微動力設施的占5%左右,建有輔助生態技術的各類處理設施占40%左右,且絕大多數為人工濕地,建有穩定塘項目的相對較少,既有人工濕地又有穩定塘的則不到5%。
據介紹,農村生活污水進廠集中處理的模式,技術工藝方面更先進,運行更穩定可靠,處理效果更好,但受管網建設、污水處理廠建設、后期運行這3方面成本高制約,一般只適用于與污水處理廠或主管網半徑1公里范圍內的村莊。但也有一些距離稍遠但人口規模較大、缺少自建分散處理系統用地的村莊,也將生活污水接入污水處理廠進行集中處理。
記者還了解到,2014年以來,金華市抓住全省“五水共治”契機,全市各地加大了對水環境治理力度,義烏市、永康市、浦江縣等排放標準要求較高的臨河臨江區域,眼下正著手規劃興建一批污水處理廠,覆蓋范圍內的村莊生活污水全部接入,由此提高對流域周邊村莊污水排放的可控性。
分類分批 有序推進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是‘美麗鄉村’建設的基礎工程,也是‘五水共治’的重要抓手,我們始終將水作為‘美麗鄉村’建設之源,要實現全面治理、深層治理、長效治理。”金華市委副書記陶誠華日前在金華舉行的浙江省第二次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推進工作現場會上強調。
為全面貫徹落實省委省政府關于“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戰略部署,切實改善農村水環境和人居環境,金華市已于2014年出臺了《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五年行動計劃(2014~2018年)》,明確到2018年年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將覆蓋全市90%以上行政村、80%以上自然村、70%以上農戶,市區爭取到2016年年底農村生活污水治理覆蓋95%以上行政村、90%以上自然村、80%以上農戶,水源保護區及生態敏感區域的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后達到城鎮污水處理廠污染物排放一級標準,一般區域達到二級標準。
據了解,下一步,金華市將按照因地制宜、經濟實用、連片治理的原則,分類分批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位于水源保護區或生態敏感區的農村,以及距離城鎮污水處理廠較近的農村,有條件的將盡可能實行污水進廠集中處理;位于水源保護區或生態敏感區的農村,在不能進廠集中處理情況下將采取有動力一體化處理(太陽能微動力或電能微動力設施)+人工濕地+穩定塘技術模式,并視需要增加消毒殺菌工藝,以確保處理后的污水排放達標;一般區域的新建項目采取經濟實用、維護簡便的厭氧池(沼氣池)+人工濕地+穩定塘技術模式,鼓勵有條件的村莊選用有動力一體化處理技術。
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進程正加速推進。據統計,截至2014年年底,武義縣182個行政村建起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系統,3年后,這一數字將達到544個。也就是說,未來3年,武義農村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都要納入管網,進行集中處理。如今,好多村子都迫不及待要設計單位來設計圖紙了。
“負責今年204個治理村施工圖設計的3個設計單位,都已進村入戶,開展調查了。”武義縣“五水共治”領導小組副組長、辦公室主任何俊有介紹說。
污水治理工程得造好,還得管好。據介紹,眼下,僅武義縣財政每年就安排500萬元資金,用于后期運行維護。同時,以鄉鎮為單位,還建立了管護隊伍,落實專門人員開展日常巡查、管理,種種措施都旨在讓這張網真正發揮效用。
本文來自《中國環境報》第6495期06版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