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家的印象里,西溪濕地總是和氧吧、綠地等等環保詞匯連接緊密。
可昨天的杭州市兩會上,來自西湖區的人大代表楊一青遞交了一份《關于協調解決錢塘江引水進入西溪后水體感觀度渾濁問題的建議》,并向媒體提供了2014年《杭州西溪濕地池塘底泥淤積情況調查報告》。其中的問題,讓大家大跌眼鏡——
原來,自2009年9月錢塘江引水進入西溪濕地后,濕地的水環境發生了明顯變化,最突出的問題就是河道淤泥厚度明顯增加,濕地水開始變淺、變渾濁了。
引水后
西溪濕地的底泥增長快了
“西溪濕地我去過,坐船的時候,我發現,船槳一攪河水就變渾濁了。這顯然是河道底部泥沙淤積引起的,我想,濕地是不是也應該清淤了?”
過去一年,作為人大代表,楊一青幾次跑去西溪濕地調研,了解到省城市濕地與區域變化研究重點實驗室正在那里開展池塘底泥淤積情況的調查。“我從專家的調查報告中了解到,錢塘江引水工程本來是為了提升水質的,但實施后,濕地內水質變化并不明顯,倒是外圍長期處于劣五類的河道水質得到了改善。”
楊一青說,由于錢塘江引水經暗渠和留下區域的河道,其裹挾的大量泥沙迅速沉積,因而造成西溪濕地河道底泥厚度明顯增加。
根據歷年監測結果和濕地外圍同類別河道底泥增長速度顯示,與引水前相比,綜合考慮自然淤積(雨水沖刷、植物腐化、洪水襲擊)、船只沖擊等因素,引水后西溪濕地的底泥增長速度增加了1.5倍左右。
另外,楊一青代表也在建議中提到了西溪濕地水質的現況:自錢塘江引水后,西溪濕地內部和外圍河道的水質均基本維持在地表三類和四類的水平,主要是受外來污水的影響;總氮雖不作為河流型水體的水質評定指標,但從數據看,大部分監測點都是低于五類標準。
為什么西溪濕地的總氮指標會比較難看呢?
“那是因為以前這里都是農村,濕地污染主要是農業化肥污染,也就是氮磷超標,俗稱富營養化污染。”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教授邵慶均說:“我個人不太贊成西溪濕地里開餐飲機構,因為這可能會污染水體。”
專家建議:
濕地可適度開放垂釣,提升水質
去過西溪濕地的人都知道,拉桿垂釣這類事,公園是明令禁止的。而邵慶均的觀點是:為了改善水質,西溪濕地應該開放公共垂釣區。
“氮會在空氣、水、植物、動物間開放循環,濕地里的腐爛的水草如果不撈掉,腐爛就會釋放大量的氮污染水質。干凈的配水雖然可以沖走氮,但帶不走沉淀的磷,所以光靠配水不行。”
“濕地里不是所有魚蝦都能養的。”邵慶均說,像花白鰱等濾食性魚類,螺絲、河蚌等貝類都能起到凈化水質的作用,“但螺螄青、黑魚、鱖魚等肉食性魚類養了會起反作用,特別是螺螄青,它的主食是螺螄,這些貝殼類生物才是凈化水質的主力軍。”
“要想水長清,就要勤養魚。西溪濕地現在會辦干塘節清塘網魚,可要每年春、秋、冬三季合理投放魚苗,適時適度開放公眾垂釣,這樣能更好地促進生態和水循環。”邵慶均說。
文章來自《錢江晚報》新聞版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