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鐵腕治污”到“生態創建”,從“閉門自治”到“借智借力”,這是湖北省十堰市由被動治理轉向主動保護,由固步自封轉向開明開放的成果。
去年12月中下旬,十堰市環委會辦公室與十堰市環保局聯合下發通知,命名表彰2015年度十堰市生態鄉鎮、生態村名單,20個生態鄉鎮、252個生態村榜上有名;前不久,湖北省環保廳公示2015年省級生態鄉鎮、生態村名單,十堰又有17個生態鄉鎮、103個生態村榜上有名。這樣,2015年度十堰有392個生態鎮村創建成功。
一年創建300多個生態鄉鎮、生態村,幾乎平均每天要“冒”出一個以上生態鄉鎮或生態村,創建力度之大全省罕見。這300多個生態鄉鎮、生態村到底是如何煉成的?十堰市環保局自然生態科科長冉學軍說,這得益于十堰市委、市政府對生態創建“細胞工程”的高度重視。
近幾年來,十堰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生態創建工作,始終堅持“外修生態、內修人文”理念,著眼長遠建設生態文明,立足當前抓好生態鄉鎮、生態村等“細胞工程”建設,一年一個臺階,一步一個腳印,一個個“村容整治、山川秀美、社會和諧”的美好畫卷正徐徐展開。
大跨越
平均每天冒出一個生態村
一排排樹木郁郁蔥蔥,一條條道路整潔干凈,一簇簇鮮花美麗綻放,一戶戶人家窗明幾凈……走近十堰的農村,你會驚喜地發現,不少村鎮如今正發生著巨大的變化。
截至目前,十堰市成功創建國家級生態鄉鎮6個,省級生態鄉鎮29個,省級生態村180個,市級生態鄉鎮39個,市級生態村674個。
據冉學軍介紹,連續兩年,十堰都將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列入市政府年度“十件實事”,其中2014年要求創建25個生態鄉鎮、300個生態村,2015年要求創建20個生態鄉鎮、250個生態村。
為推進這項工作落到實處,每年年初,十堰市環保局便制定出生態創建路線圖、時間表,并將生態鄉鎮、生態村指標分別整合為10項,推行“十星級”考核辦法,內容包括生活垃圾處理、生活污水處理、衛生廁所、資源回收利用、生態農業、環保宣傳、制度建設等10個方面。
前不久,記者在鄖陽區茶店鎮櫻桃溝村看到,村容村貌古樸美麗、房前屋后干凈整潔、村邊小溪清澈見底……
“幾年前,我們這兒還是‘垃圾靠風刮、污水靠蒸發’呢,房屋周邊就是垃圾場,雞、鴨、豬、羊到處跑。”櫻桃溝村支部書記朱德永說,為恢復良好生態,村里根據“十星級”考核辦法,先后完成了一系列生態工程:新建22座衛生廁所,治理河道污水,修建農村分散式污水處理設施,對垃圾進行干濕分類,購買垃圾運輸車、灑水車等,總投資達到1000多萬元。
為提高各地生態鄉鎮、生態村創建工作積極性,十堰還以“以獎代補”方式對創建成功鄉鎮以及村予以獎勵。
“美了自己的家園,上面還有‘以獎代補’獎勵資金,何樂而不為呢?”十堰市環保局茅箭分局副局長唐政說,茅箭區共有37個村,每個村都掛有生態村創建辦公室牌子,都有一套班子實實在在抓生態創建。
記者走進十堰市茅箭區馬家河村,但見房屋鱗次櫛比,環境干凈整潔,生活污水經人工濕地重重“過濾”后潺潺流出……村民王阿姨說:“我嫁到馬家河村20多年,馬家河村從來就沒有現在這么干凈過,村里請了專門的保潔人員,過去垃圾遍地、污水橫流等狀況一去不復返了。”
造氛圍
“生態環保游”游出好意識
“五城聯創是哪五城?”“你家有什么好的節能環保經?”“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容是什么?”
這是2015年“6·5世界環境日”期間,十堰市環保局組織有關人員“生態環保一日游”活動中導游向參與活動的家庭提出的問題。
據了解,十堰市環保局連續組織了3次這樣的活動,其中就曾組織100個家庭代表以及100多個主抓環保工作的鄉鎮干部參加。
5月31日上午,十堰城區43戶家庭100個家庭代表集中乘車從市環保局出發,依次參觀神定河下游主河道水質凈化工程、東風商用車有限公司發動機廠、十堰市奧龍機動車安全檢測中心、頭堰水庫飲用水源保護區圍網建設項目等14個生態環保工程項目(或工廠)。
除“車載導游”外,14個參觀點還各安排1名“場地導游”現場解說。這些導游均為十堰市環保系統干部職工或有關企業(項目)相關負責人。
十堰市環保局副局長鮑偉說,為搞好車上車下環保宣傳講解工作,他們專門對20名“導游”提前進行培訓。“犟河人工濕地用于處理西部污水處理廠尾水,處理成本每噸只要4分錢。”在張灣區犟河人工濕地旁,十堰市環保局張灣環保分局的左輝介紹說。
“通過這個活動,不僅讓我們對環保工作有了更深的認識,同樣也讓孩子受到教育,培養了孩子的環境意識。我們今后將用實際行動為十堰環保工作貢獻力量。”參加完活動的市民秦先生感慨地說。
據了解,2013年12月,十堰在全省率先提出國家生態市創建目標,計劃到2020年創建成功。
國家生態市創建談何容易?據介紹,國家生態市創建是3個80%連環套,其中生態鄉鎮創建要求80%村創成生態村,生態縣(區)創建要求80%鄉鎮創成國家級或省級生態鄉鎮,而生態市創建要求80%縣(區)創成國家級或省級生態縣(區)。
據了解,國家生態市創建壓力、關鍵與基礎均集中在鄉鎮與村這兩級。十堰市環保局局長馮安龍說,“生態環保一日游”活動的意義就在于激發公眾參與生態環保工作熱情,營造全社會重視、支持生態環保工作良好氛圍。
“一天的參觀,讓我心里更亮堂了,作為一個村民,我要堅決做到垃圾不亂丟、污水不亂倒,自覺搞好房前屋后衛生,積極用實際行動支持生態村創建工作。”十堰茅箭區馬家河村村民王阿姨說。
請外援
頂級專家來助陣
“丹江口水庫地區可以發展特色種植業、養殖業等生態農林業,既能保一庫清水永續北送,又能實現水源地綠色轉型發展。”在丹江口水都論壇會上,環境保護部環境規劃院有關專家建議說。
當日,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武漢大學測繪遙感信息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李德仁,北京師范大學水科學研究院院長、教授許新宜等多名專家登臺演講,為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建言獻策。
“作為丹江口庫區沿岸農村,對生態保護要求更高。要控制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小流域;要限制化肥、農藥限制使用;要對生活污水限排。”李德仁建議。
如何控制農村環境污染?十堰根據院士專家建議,大力開展農村生態環境整治工作,2015年,十堰投入3億對丹江口市、鄖陽區、武當山特區428個村莊納入整治范圍。2016年,十堰又將投入近3億將張灣、茅箭、十堰經濟開發區以及鄖西、竹溪380個村納入整治范圍;繼續強化生態細胞工程建設,力爭今年創建成市級生態鄉鎮15個,生態村250個;創建成省級以上生態鄉鎮10個,省級生態村100個。
據悉,經多方協調,十堰市聘請了15名兩院院士和專家組成十堰市生態文明建設專家咨詢委員會,每年組織“院士專家十堰行”活動,借專家智慧為十堰生態文明建設支招。
“有了頂級專家的助陣,十堰的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也將走得更扎實、更穩健。”十堰市環保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