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之后,長江中游城市群正式進入我國城市群序列。日前,國務院批復同意《長江中游城市群發展規劃》(以下簡稱《規劃》)。
在中國已進入大城市病高發期的背景下,城市群的規劃和建設對于城市管理和生態環境建設具有哪些現實意義?打破行政區域規劃,設立城市群的發展戰略,在帶給中小城市發展機遇的同時,能否通過疏解大城市資源壓力來緩解或者解決大城市???
事實證明,此前已經獲得批復的長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已經起到了財富的引領作用,但是“簡單均衡”的發展模式同樣導致城市群可持續發展的前景不容樂觀,那么長江中游城市群如何總結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在生態保護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包含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在內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在“共飲長江水”的維系之下,長江的生態安全,關系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全局。那么又如何做好生態這篇大文章?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相關專家。
1 城市群能否緩解城市???
由于城市群會對中小城市抱團,中小城市將迎來發展機遇,同時倒逼大城市進行部分功能疏解,以達到緩解大城市病的作用
“大城市病”在我國已不容忽視。中國社科院此前發布的《中國城市發展報告NO.7》稱,中國已進入大城市病高發期,當前287個地級及以上建制市近九成處于“亞健康”狀態,存在諸如二元結構加劇、環境質量下降、交通擁堵嚴重、城市脆弱性凸顯等問題。
數據顯示,1978~2013年,我國城鎮常住人口從1.7億人增加到7.3億人,城鎮化率從17.9%提升至53.7%,已達世界平均水平,100萬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已達66座。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單菁菁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說,從全國城市發展的總體情況來看,相比于倫敦、紐約、巴黎等一些發達國家的城市,我國城市的健康發展水平普遍偏低,城市內部發展不平衡現象較為突出,城市健康發展面臨嚴峻挑戰。
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正在起步,但中國目前有2.6億農民工,這樣數量龐大的一個群體的城鎮化進程,絕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在當下的進城務工的農民中,第一代中很多人還眷戀著土地和田園生活,期待著在城市打幾年工便衣錦還鄉。而更多的新生代農民工,早已經習慣了城市生活,不愿再回到家鄉“面朝黃土背朝天”。但在碩大的城市找到他們的立足之地,卻各有各的為難之處。
與此同時,北上廣等超級大都市的承載能力日趨飽和也是不爭的事實。交通擁堵、大氣污染、水資源匱乏,隨著城市人口規模的進一步擴大,很多公共設施都將難以承載。不過,簡單增加城市容量絕不是解決人口數量猛增的正確方法,有的甚至易造成更加嚴重的后果。“貪多求大”的城鎮化建設也導致一些“空城”誕生。
雖然前進道路面臨著諸多挑戰,但城鎮化仍是目前中國社會經濟轉型的必經之路。而“城市群”的建設,會將大城市和中小城市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彼此之間又能相互補位,彌補不足。
“解決城市病最好的辦法就是建設城市群。”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指出,現在經濟發達的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都有已經建好的城市群模式。這樣的城市結構,為未來其他地區發展提供了切實有效的參考樣本。
以長三角為例,上海周邊有鎮江、南通等中等城市,它們下面還有更小的城市,江浙地區的一些鎮也具備了小城市的規模。高鐵、動車等現代軌道交通將城市群緊密地連接在一起,居民可以方便地往來于大城市和它的衛星城,這就能夠實現人口的宜居和城市的產業發展“魚和熊掌”兼得。
“有研究表明,健康發展水平較高的城市在地域空間上呈現聚集狀態或集群狀態,說明城市之間存在明顯的學習效應、協同效應和網絡效應。城市管理和生態環境建設的空間相關性較高,更需要跨區域的協作和治理。”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魏后凱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
正如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所言,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與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城市群已經成為今后經濟發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潛力的核心地區,也是我國生產力布局的增長極點和核心支點,具有將各種生產要素流動匯聚與擴散的功能。
規劃引領、合作協商及省市協同的城市群發展戰略打破了我國行政區域規劃限制,從而進行資源的整合和再分配。正如國家發改委城市和小城鎮改革發展中心發展規劃部主任文輝所言,由于城市群會對中小城市抱團,中小城市將迎來發展機遇,同時倒逼大城市進行部分功能疏解,以達到緩解大城市病的作用。
在采訪中,業內專家一致認為,城市群的精髓是聯合,優勢在整體,宗旨是分工合作。環境污染的治理不是憑一省、一地之力就可以解決的。長江中游城市群規劃獲批,這就意味著未來長江中游城市群可以打破行政區域規劃體制,建立跨區域流域治理的有效機制,成為跨區域環境治理的契機。
2 城市群會不會引發城市?。?/span>
當前,由于各地對綜合發展指標的盲目追求,城市群建設中“鋪攤子”、“攤大餅”成為許多城市一貫的發展思路,一味向著“高、大、全”的目標前進,也失去了城市原有的特色
在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我國城市群在發展模式上普遍存在兩大問題,即內涵上的簡單化和形態上的粗放型。當前我國城市群的發展模式往往只偏重一個方面尤其是空間上的拓展。
受我國城鎮化進程整體水平和歷史條件局限,我國幾大城市群仍停留在較粗放的發展階段,缺乏長遠眼光,效率較低。
廣東行政學院公共管理學教研部教授王玉明針對珠三角城市群一體化發展進行過深入的研究。結果顯示,目前珠三角一體化仍處于探索階段,與確立的目標還有很大差距。
環境污染問題是我國城鎮化進程中的普遍問題。城市群由于集聚了更大規模的人口和經濟活動,這個問題的嚴重性也就更加突出。
按照新的空氣質量標準,2013年珠三角區域空氣質量達標率僅有75.1%,以臭氧、PM2.5污染為特征的區域復合型污染問題仍較突出,灰霾現象時有發生。珠三角地區許多市跨界河流污染嚴重,有的河段水質劣于Ⅴ類。除空氣、水污染外,珠三角地區跨域土地污染、酸雨污染等也很嚴重,許多行政區交界地帶成了“生態重災區”。應該說,環境保護一體化進展可以用緩慢來形容。
事實上,我國的幾大城市群均存在“先污染、后治理”的問題。在快速城鎮化背景下,環境污染問題是通病,如何兼顧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是我國城市群發展面臨的巨大挑戰。
采訪中,業內專家表示,當前,隨著中西部城市群陸續崛起,環境保護與城市群經濟的矛盾也出現了自東向西蔓延的趨勢。
與此同時,對于跨省域的城市群,由于政府之間協調能力不足,城市間產業結構雷同,沒有形成良好的分工協作格局,多數城市群仍處于粗放式增長階段,可持續發展壓力大。而在珠三角地區,盡管是在一個省域范圍內也依然無法擺脫產業雷同的粗放發展模式。
研究成果顯示,珠三角9個城市產業結構雷同現象依然存在,城市間產業錯位發展格局尚未形成。據測算,珠三角9個城市產業同構系數由2007年的0.636上升到2013年的約0.67,這種過度趨同的產業結構使珠三角內部競爭消耗過大。由于發展要素過度向少數大城市聚集,中心城市“城市病”日趨嚴重。
據國家發改委課題組統計,全國有655個城市提出要走向世界,183個城市提出要建國際大都市。對于北京、上海等特大城市而言,由于追求全面發展,導致政治、經濟、文化、金融等多重職能過度集中,引發人口膨脹,城市規模超大。
當前,由于各地對綜合發展指標的盲目追求,城市群建設中“鋪攤子”、“攤大餅”成為許多城市一貫的發展思路,一味向著“高、大、全”的目標前進,也失去了城市原有的特色。
在采訪中,一些專家對于目前“簡單均衡”的城市群發展模式表示擔憂:現有部分城市群建設存在區域重疊、功能重合、小而分散等問題,這使得一些城市群不但沒有形成聚合效應,反而有了“割裂”的趨向。
3 城市群如何避免城市???
應基于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力求精細和專業;在規劃上,應摒棄浮華、回歸理性,從玩弄概念轉向求真務實;城市群要實現區域錯位發展
如何克服城市群發展模式上的簡單化和粗放型呢?專家建議,必須對長江中游城市群進行精細規劃。事實上,城市群的規劃應基于自身獨特的區位優勢和資源條件,力求精細和專業,符合城市群內在發展需要。在規劃上,應摒棄浮華、回歸理性,不能沉溺于“眼球效應”,從玩弄概念轉向求真務實。
長沙市政府副秘書長歷江華表示,在新常態下,長江中游城市群協同發展必須走差異化之路,實現區域錯位發展。
如何發揮城市群里各城市的比較優勢,使各個城市深度參與城市群內的合作并承擔相應的層級職能,對于城市群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要實現深度合作,形成長期的、具有約束力的合作制度和體制機制至關重要。從我國現有的政策和制度框架體系看,要想依靠城市群自身解決合作制度和體制機制問題,顯然缺乏可行性。只有通過自上而下的體制機制改革,理順不同層級城市的資源配置關系,建立合理的利益協調和補償機制,才有可能逐漸實現城市群內部的深度合作,推進協同發展。
在度過了早期相對比較無序的階段后,當前我國城市群的發展應更加注重效率、內涵和質量,摒棄過去“攤大餅”式的“跑馬圈地”模式,徹底轉變土地財政模式,以調整產業結構、改變增長方式為主要手段,科學處理城市區域與非城市區域的關系,綜合考慮經濟、交通之外的其他城市要素,提高城市群發展的效率。
在建設高水平的城市群方面,專家給出的建議是還要從國家政策上加強規劃,鼓勵各地在發展本地區城市群的同時,也要加強區域協作和分工,明確產業功能定位,杜絕“跟風”。如針對城市群發展不均衡、小而散等問題,越來越多的地區已開始通過加強區域協作、重視頂層設計的方式,對現有的城市群進行整合。例如,安徽省在原有的城市群基礎上,按照主體功能區的要求正籌備建立江淮城市群,以形成城鎮化的合力。
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黃群慧建議,長江中游城市群要聯手打造世界級有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特別是高端裝備、汽車、光電子三大產業;同時進行內外聯動,合理分布產業發展格局;用高科技技術、工業創新、業態對接來推進產業轉型升級;形成高水平的產業分工合作。
包含武漢城市圈、環長株潭城市群、環鄱陽湖城市群的長江中游城市群在“共飲長江水”的維系之下,長江的生態安全,關系建設長江中游城市群的全局,如何做好生態這篇大文章?環保專家表示,長江中游城市群要為全國跨區域環境治理提供可借鑒的經驗,特別是為大江大河流域的整體開發提供示范。長江中游城市群應加強生態環境一體化合作,建立跨區域跨流域治理的有效機制,提供跨區域環境治理的契機。
本文來自《中國環境報》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