樹立標志牌保護水源地
清理河道垃圾
白沈溝三期防洪工程
水清岸綠的西沙溝公園
一道道水渠暢通無阻,潤澤萬畝良田;一股股清泉流進千家萬戶,滋潤農民幸福生活;一條條河流碧波蕩漾,為美景增添光彩;一座座水庫堅固耐用,筑起堅實防汛墻……
今年以來,海東市充分做好“水”文章,將綠色發展理念融入到水利規劃、建設、管理、執法的全過程。同時,針對河道淤泥沉積、垃圾堆積、雜草叢生等問題,吹響了河道綜合治理“攻堅戰”號角,全市涉水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階段性實效。
清污讓河道“呼吸”暢快
東因水而生,因水而興。這座城市的每一次進步,都離不開千年水網的滋養。但是,海東也同樣面臨著治理黑臭水體的問題。怎樣破題,讓清清河水常伴市民身邊?海東市的決策者們在不斷思索。
擴改建污水管網、加強污水處理廠建設、強化農村污水治理……海東市正集中力量、立足實際,分類施策,扎實推進水污染綜合治理工作。
湟水河系黃河支流,在海東流經互助縣、平安區、樂都區、民和縣。按照青海省政府湟水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和“三年見成效、五年實現治理”及污染物“全測控、全收集、全處理”的目標要求,海東加大力度,以堅決的態度、過硬的措施,努力將湟水河打造成集污染治理、生態建設、防洪泄洪、休閑景觀為一體的景觀帶。“十二五”期間,海東市累計投入各類治理資金近18億元,實施湟水河水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昔日垃圾遍布、臭氣熏天的湟水河,經過河道清淤、垃圾清理、截污整治,煥發出了新生機,河道也得以健康暢快“呼吸”。
為持續深化水污染防治,今年,海東市加大污水管網改擴建力度,強化城中村、老舊城區和城鄉結合部污水截流、收集,提高污水收集率,在具備條件的建制鎮建設集中式污水處理設施,并逐步向周邊村莊延伸。同時,加大農副產品加工、屠宰、釀造、有色金屬的行業污染治理,實施重點鄉鎮飲用水源保護工程和農村面源污染治理工程,開展重點鄉鎮飲用水水源規范建設,依法清理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違法建筑和排污口。力爭在2017年底前,完成轄區內重點河流沿線、景區周邊小型接待和餐飲服務業的環境整治工作,并加快推進黃河、湟水流域禁養區、限養區劃定工作,減少畜禽糞便對水體的污染。
“利劍”整治采砂秩序力度大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黃河河道自古多泥沙,這一特點不僅成就了“黃河之水天上來”的奇景,也使得黃河成為了采砂人的聚寶盆。屢禁不止的非法采挖,曾令海東市化隆縣水利局工作人員十分頭疼。
近年來,化隆縣水利局大力開展集中整治采砂秩序活動,采取先停產整頓,對河道內無證采砂企業堅決予以取締;通過對河道砂石儲量進行勘測,編制河道采砂規劃,劃定可采區、限采區和禁采區,設立界碑,予以公告;對涉河建設項目收取棄料和現場清理保證金,以保證河道行洪能力不受破壞。通過全面規劃、統籌協調、多管齊下、綜合治理,解決了河道管理難題,河道管理工作日益步入規范化、法制化的發展方向。
今年,海東市水務局制定方案,高舉“利劍”整治采砂,對全市河道采砂情況進行全面排查,并逐步予以了關停。目前全市轄區內的75家采砂廠,已依法取締74家,河道水質已逐步恢復。同時,對轄區水電站進行專項檢查,完善水電站清淤泄水的報批程序,杜絕了各類污染現象的發生。積極開展汛期專項執法檢查,查處并整頓河道內違規違法行為,確保了行洪暢通,維護了水事秩序。
如今,魚兒穿梭,鳥鳴聲聲,流水潺潺,河岸綠柳成蔭,充滿“小清新”氣質的水體風貌,讓人眼前一亮,不時有游人徜徉其中,呈現出一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動景象。
河長制 帶來水清兩岸綠
“這河水,比前幾年強多了。”在黃河邊住了快30年的韓先生感慨道。
水在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中,都是極為重要而活躍的因素。節約用水、開發水資源、合理利用水資源,已成為很多海東人所關注的問題。近年來,海東市投入大量資金,興建水庫、治理河道,實施小流域治理、坡耕地改造、病險水庫除險加固、飲水安全等重點項目,邁出了改善生態環境、改善水環境、改變水源緊缺的堅定步伐。
水興則邦盛、邦盛則民安。為進一步加強河湖庫管理保護工作,切實改善轄區水環境質量,落實屬地主體責任,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海東以“四個轉變”新思路算好“綠色賬”、走好“綠色路”、打好“綠色牌”,在全市重要江河湖泊全面推行河長制。
今年5月19日,海東市成立了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領導小組。6月22日,市委、市政府聯合印發了《海東市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方案》,并出臺了行業部門的分工方案,走在了全省前列。同時,各縣(區)均出臺了《全面推行河長制工作實施方案》,明確了各河道的總“河長”、責任“河長”、職能“河長”及“河長”責任,制定了相關制度,明確了責任追究辦法,各縣(區)管轄的河道實現了河長制全覆蓋,形成了“有人管、有制度、能治理”的格局。目前,正在推行鄉村兩級的河長制工作。全市已初步確定3條干流,98條支流,71座水庫、91座骨干壩、37座中型壩、27座小型壩、49座澇池、2座湖泊、4條灌渠、2處濕地的河湖名錄,為下一步開展河道治理,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
“責任劃分清楚了,還要接受公眾和媒體的監督,多頭治水的僵局將迅速打破。”海東市水務局工作人員表示。
記者了解到,為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海東市加大了綠化水利配套項目建設力度。2014年至今,開工建設了樂都區崗子溝西片區、崗子溝東片區綠化水利配套工程、朝陽山生態引水工程、平安區南北山綠化水利配套12座電灌站工程、互助縣南北山綠化水利配套小峽西灣電灌站工程、民和縣城南山綠化節水灌溉一期工程、民和縣城南山綠化節水灌溉二期工程、平西經濟區綠化水利配套工程項目共8項,總控制灌溉面積102526畝,總投資30911萬元。
如今,河湟大地,唱響著一曲綠色奏鳴曲。放眼望去,河道開闊通暢,水流清澈,加固后的河堤更是風景怡人,兩岸綠化整齊美觀,成為居民散步休閑的好去處。
這一切的變化,既是海東市高度重視水環境保護工作,加大水環保投入力度的成果,也凝聚著海東市全體水利人的心血與汗水。他們以壯士斷腕的決心,“釘釘子”精神,全力以赴投入工作,堅持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重中之重,在全市構筑起一道道保護環境的綠色屏障。
我要評論: | |
內 容: |
(內容最多500個漢字,1000個字符) |
驗證碼: | 看不清?! |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