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治水,那你一定要去光澤的止馬走一下,那里真好!”“水清樹綠,處處是美景。”“防洪堤和別的地方不一樣,防洪與生態相得益彰。”……在市“河長制”辦公室里,工作人員談起生態治水,對閩江源頭之一的止馬溪稱贊不已。
真得有這么好?7月29日,記者走進光澤縣止馬鎮,一探究竟。
驕陽下,蜿蜒的止馬溪從南到北穿鎮而過,“四面云山不墨畫,一曲澗水無弦琴”的美景躍然眼前,寬敞整潔的河道,碧綠澄澈的河水,青石欄桿護邊,河道兩岸的綠化樹品種多樣,垂柳、石楠,一岸一景,風格別具。好一幅“人水和諧”的山水畫。
家住止馬鎮的村民馮德亮如今有個習慣,每天都要在溪邊散步,他對這條溪流的變化印象深刻。“治理前,河道兩邊不僅長滿蘆葦和雜草,而且生產、生活垃圾成堆,每天路過氣味都難聞,更別說來河邊休閑散步了。”馮德亮笑著比劃,河堤建好后,河道變寬變深了,而且河堤采取景觀式設計,建設后變成一處景點,每到傍晚,到河堤上散步的人就絡繹不絕。
“人水和諧”的場景,得益于我省提出的萬里安全生態水系建設,治理水系從單一的工程思維向水生態的整體修復轉變。
“止馬溪是閩江源頭之一,2014年被列入全省首批‘萬里生態水系’的治理工程。”止馬鎮黨委書記王逸波道出緣由,在治理之初,我們就和水利部門商議,用生態方式改善河水,逐步實現能游泳、能洗衣、能淘米洗菜、能飲用;并與城鎮園林、水環境綜合整治等相結合,建設一批河灘濕地公園、沙灘公園等親水景觀;防洪工程設計應綜合考慮各種因素,留足行洪斷面,盡量避免采用“四面光、兩堵墻”的護岸型式,以及護坡硬化白化等千篇一律的做法。
“治水,我們堅持保護優先、自然修復為主,把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結合起來,恢復河流生態環境,重塑健康自然的彎曲河岸線,營造自然深潭淺灘和泛洪漫灘,為生物提供多樣性生長環境,構建人水和諧、濱水宜居的生態水系循環系統。”王逸波指著前方蜿蜒的河堤介紹,河堤與集鎮江濱公園規劃用地連成一塊,分別建成生態土堤和護岸,堤壩和堤頂自然長草,盡可能讓河堤與周邊整體環境相協調,同時集中力量對重點河段進行系統整治,統籌考慮上下游、左右岸、地上地下、城市鄉村、防洪生態的關系,實現防洪安全與生態建設的有機統一。
為進一步踐行生態治水理念,改善河道環境,今年初,該鎮給每段河道都找了“管家”,制定并實施“河長制”,全面禁止采砂,加強水生態系統保護,實現了河道段段有人管,處處有人負責。
如今,綿延近30公里的止馬溪舊貌換新顏,初步形成山青、水凈、河暢、岸綠的景觀,“這幾年的游客特別多,就是得益于全鎮生態環境變好。”王逸波說,好生態逐漸成為推動止馬經濟跨越發展的新引擎。
共有-條評論【我要評論】